GB 15146.2-2008《反应堆外易裂变材料的核临界安全 第2部分:易裂变材料操作、加工、处理的基本技术规则与次临界限值》解读全文
一、标准的基本信息
GB 15146.2-2008是《反应堆外易裂变材料的核临界安全》系列标准的第二部分,于2008年10月17日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并于2009年4月17日正式实施。该标准的主管部门为国家核安全局,归口单位为全国核仪器仪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英文标准名为“Nuclear criticality safety of fissile materials outside reactors - Part 2: Basic technical rules and subcritical limits for handling and processing fissile materials”,起草人包括多位核安全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国际标准分类号(ICS)为27.120.20,国内标准分类号(CCS)为T65。

二、标准内容
该标准规定了反应堆外易裂变材料在操作、加工、处理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技术规则以及次临界限值,旨在确保核临界安全并防止临界事故的发生。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次临界限值的确定:标准明确了易裂变材料在不同工况下的次临界限值,包括水、空气等冷却剂环境中的次临临界距离和质量限值。
2. 基本技术规则:规定了材料的储存、加工、运输等环节的技术要求,强调材料的几何形状、密度、冷却剂性质等因素对临界的影响。
3. 安全设计原则:要求在设计过程中采用保守的安全边界,确保在各种可能的事故工况下均能满足次临界条件。
4. 操作安全要求:包括操作人员的资质要求、安全防护措施以及对操作过程的监督和记录要求。
标准内容详细列明了各类易裂变材料(如铀、钚等)在不同场景下的次临界限值,并提供了详细的技术规范和计算方法。
三、标准应用场景
GB 15146.2-2008广泛应用于核燃料循环的各个环节,包括:
1. 核燃料加工:在核燃料生产过程中,严格遵守标准规定的次临界限值,确保铀和钚等易裂变材料在加工环节中的核临界安全。
2. 核燃料储存与运输:明确了储存容器的设计要求和运输过程中的防护措施,防止因材料堆积或泄漏导致临界事故。
3. 核废料处理:在核废料的储存、运输和处理过程中,标准提供了技术指导,确保核废料中易裂变材料的次临界状态。
4. 核设施退役:退役过程中涉及的易裂变材料处理同样需要遵循标准要求,以防止因材料遗留或不当处理引发核临界事故。
四、总结
GB 15146.2-2008是核临界安全领域的重要技术规范,为核燃料循环的各个环节提供了科学、严谨的安全指导。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明确的技术规则和次临界限值,保障易裂变材料在操作、加工和处理过程中的核临界安全,从而有效预防临界事故的发生。在实际应用中,该标准不仅适用于核燃料生产和加工企业,还为核设施的设计、运行和退役提供了重要参考,是核能行业安全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个工作日加急检测
7*24小时快速响应
十五年检测经验
检测精准,价格透明
超过百个检测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