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380312020《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标准解读
一、标准基本信息
1.发布与实施
发布时间:2020年5月12日
发布单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实施日期:2021年1月1日
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
归口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
主要起草单位:宁德时代、国轩高科、比亚迪、北汽新能源等行业龙头企业及科研机构。
2.替代标准
新标准替代了GB/T 31485201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及试验方法》和GB/T 31467.32015《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包和系统 第3部分:安全性要求与测试方法》,整合优化了动力电池安全技术要求。
二、标准核心内容
1.试验条件优化
环境参数调整:环境温度范围由25℃±5℃收紧至22℃±5℃,相对湿度调整为10%~90%,大气压力定义为86kPa~106kPa。
荷电状态(SOC):从100%调整为50%,更贴近实际使用场景。
2.电池单体与模组要求
过放电安全:删除“不漏液”要求,强化电性能安全阈值。
过充电与挤压试验:修改试验方法,增加能量释放控制指标。
项目删减:取消单体跌落、针刺、海水浸泡、低气压等试验,聚焦关键风险场景。
3.电池包或系统要求
振动与机械冲击:优化试验方法,提升模拟复杂路况的精准性。
热扩散新增:首次强制要求电池包或系统在单体热失控引发热扩散时,需在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并提供热事件报警信号。
其他调整:修订浸水、外部火烧、盐雾等高风险试验方法,新增过流保护要求,删除跌落、翻转等冗余项目。
三、标准适用范围与作用
1.适用场景
生产环节:电动汽车及动力电池制造企业需依据标准设计、生产电池系统,确保产品符合安全性能要求。
检测认证:第三方检测机构需按标准开展振动、热扩散、高海拔等15项试验,验证电池包或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市场监管:监管部门通过标准实施,淘汰不合格产品,推动行业技术升级。
2.行业影响
安全提升:通过热扩散试验等要求,显著降低新能源汽车自燃风险,保障乘员逃生时间。
技术导向:引导企业优化电池包隔热设计、BMS管理策略及生产工艺,推动行业向高安全性方向发展。
国际接轨:标准与联合国电动汽车安全全球技术法规(UN GTR 20)协调,提升我国动力电池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四、关键技术要点
1.热扩散试验
触发条件:通过针刺、加热片等方式触发单体热失控,要求电池系统在5分钟内不发生起火或爆炸,同时报警信号需提前发出。
验证流程:制造商需提供热事件报警逻辑及安全性技术文件,检测机构据此开展验证并出具报告。
2.底部撞击测试(新增)
针对电池包底部防护薄弱环节,模拟飞石或障碍物撞击,要求能量达150焦耳时电池无泄漏、破裂或热失控。
五、实施意义
GB 380312020通过强化安全性能指标和试验方法,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提供了系统性安全保障框架。其实施不仅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也为消费者选购安全可靠的电动汽车提供了标准化依据,助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