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对 GB 30188-2013《电焊条生产行业防尘防毒技术规程》的最新解读:
一、标准的基本信息
发布与实施日期:2013 年 12 月 31 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2014 年 12 月 1 日实施。
发布单位与主管部门: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主管部门为国家卫生健康委。
归口部门:归口于国家卫生健康委。
英文标准名:Code of dust and poison control for welding electrodes production。
起草单位与起草人:主要起草单位有黑龙江省劳动安全科学技术研究中心、黑龙江省安全生产管理协会、哈尔滨天元劳动安全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主要起草人包括梁丽、于静、李胜、李玉伟、解添程、赵蕊、甄佳、徐志东。
国际标准分类号:13.100,中国标准分类号为 C70。
二、标准内容
总则:电焊条生产企业的防尘防毒工作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优先选择尘、毒危害小的工艺和设备,积极采用无毒或低毒原(辅)料,对产生粉尘、毒物的作业场所和生产过程设置防尘防毒设备设施,对尘、毒危害进行综合治理,保证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有毒物质的浓度及超限数符合 GBZ2.12007 的要求。
厂址、厂区和厂房:新建、改建和扩建的电焊条生产企业厂址选择应远离居住区、学校、医院等人口稠密区,位于生活饮用水源的下游、人口稠密区的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企业厂区总平面布置应明确功能分区,可分为生产区、办公生活区、辅助生产区,各功能分区应分区布置,保持必要的卫生防护距离,并采取绿化措施;厂房布局应根据工艺流程,减少粉状物料的运输距离及中转次数,避免不合理的交叉和重复运输,尽量减少尘、毒的产生,且应有利于通风、采光。
工艺技术防尘防毒要求:在电焊条生产的配料、混料、成型、烘干等各工艺环节,均应采取相应的防尘防毒措施。如配料时应采用密闭设备或在通风良好的场所进行,混料设备应密闭并设置有效的通风除尘装置,成型过程中的压条机等设备也应采取密闭或局部通风除尘措施,烘干设备应设置完整的通风系统,确保有害气体和粉尘的有效排出。
尘源密闭与通风除尘措施:对产生粉尘的设备和工艺过程,应采用密闭尘源与通风除尘相结合的措施。如对药皮制造的配料、回收料加工系统等尘源进行密闭化改造,并设置袋式除尘器等通风除尘设备,使粉尘排放浓度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个体防护和管理措施:电焊条生产企业应为接触尘毒的从业人员配备有效的个体防护用品,如防尘口罩、防毒面具、防护服等,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更换,确保其正常使用。同时,企业应建立健全防尘防毒管理制度,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培训,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尘毒监测和职业健康检查,加强对防尘防毒工作的日常管理和监督。
三、标准应用场景
新建、改建和扩建电焊条生产企业:在项目的规划设计阶段,需依据该标准对厂址进行合理选择,确保厂区布局符合防尘防毒要求,避免对周边环境和人员造成危害。同时,生产工艺和设备的选型也应优先考虑采用尘毒危害小的工艺和设备,并按照标准要求配套相应的防尘防毒设施。
现有电焊条生产企业:现有企业应对照该标准对自身的生产过程进行全面的自查和改造。对不符合标准要求的工艺环节和设备进行改进,如对配料系统的密闭性进行改造、更新通风除尘设备等,以降低工作场所的尘毒危害水平,使企业的防尘防毒工作达到标准规定的标准,保护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
职业健康管理:该标准适用于电焊条生产企业职业健康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企业应依据标准要求,制定完善的职业健康管理制度,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监护,定期组织职业健康检查,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对接触尘毒危害的人员进行重点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职业健康问题,预防职业病的发生。
四、总结
保障劳动者健康:该标准的实施对电焊条生产行业的劳动者健康提供了重要保障,通过明确的防尘防毒技术要求和管理措施,有效降低了工作场所的尘毒危害风险,减少了职业病的发生,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遵守该标准有助于电焊条生产企业提高自身的安全生产水平和环境保护能力,避免因职业病问题和环境污染事故带来的经济损失和法律风险,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