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31222-2014《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范 高空气象观测站》标准解读
一、标准的基本信息
1.发布时间:GB 31222-2014《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范 高空气象观测站》于 2014 年 12 月 31 日发布。
2.发布单位: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
3.实施日期:自 2015 年 5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
4.主管部门:中国气象局是该标准的主管部门,负责标准的制定、修订以及实施监督等管理工作。
5.归口部门: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确保标准在气象防灾减灾领域内的专业性和适用性。
6.英文标准名:“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environment of high air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stations”,准确地向国际社会传达了标准的主题和适用范围。
7.起草人:汇聚了众多来自气象行业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专业人士,他们凭借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共同完成了该标准的起草工作,保障了标准的质量和科学性。
8.国际标准分类号(ICS):07.060.01,气象学、大气科学领域的一级分类号,有助于在国际标准体系中对本标准进行准确分类和检索。
二、标准内容
1.探测环境保护范围:明确了高空气象观测站周边不同距离范围内,各类建筑物、构筑物以及自然障碍物等的高度限制要求,以保证探测仪器能够获取准确、连续的气象数据。
2.电磁环境保护要求:规定了在观测站周围一定区域内,各种无线电发射设备、高压输电线路等电磁干扰源的场强限值,确保气象探测设备正常运行,避免因电磁干扰导致数据失真。
3.环境监测与评估方法:提出了对高空气象观测站周边环境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的方法,包括监测指标的选取、监测频次的确定以及评估标准的制定,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环境变化对观测工作的影响。
三、标准应用场景
1.高空气象观测站的新建与选址:在规划新建高空气象观测站时,相关部门依据本标准,对预选场地周边的环境进行详细勘察和评估,确保选址符合环境保护规范要求,从源头上保障气象探测工作的准确性。
2.观测站周边环境的监管与执法:气象部门联合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如规划、建设、环保等,按照标准要求,对观测站周边的建设项目进行审批和监管,及时制止和纠正违反标准的行为,如超高建筑建设、违规设置电磁干扰源等,维护良好的探测环境。
3.气象探测数据的质量保障:通过对观测站环境的保护,减少了外界因素对探测设备和观测数据的干扰,提高了气象探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天气预报、气候分析、气象灾害预警等气象服务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
四、总结
1. GB 31222-2014《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范 高空气象观测站》标准的实施,对于加强高空气象观测站探测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为气象探测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2. 该标准在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助于提升我国气象探测的科学性和精准性,推动气象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