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抗燃油检测有哪些关键标准?这些标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检测又有何重要作用与方法?
答:
一、抗燃油检测标准列举
1. DL/T 433-2015《抗燃油中氯含量的测定 氧弹法》
2. DL/T 571-2014《电厂用磷酸酯抗燃油运行维护导则》
3. DL/T 706-2017《电厂用抗燃油自燃点测定方法》
4. GB/T 1884《石油和液体石油产品密度测定法(密度计法)》(用于抗燃油密度检测)
5. GB/T 265《石油产品运动粘度测定法和动力粘度计算法》(用于抗燃油运动黏度检测)
二、标准内容介绍
一. DL/T 433-2015《抗燃油中氯含量的测定 氧弹法》
该标准规定采用氧弹法测定抗燃油中的氯含量。将一定量的抗燃油试样置于充满氧气的氧弹中燃烧,使其中的氯转化为氯化物,用吸收液吸收后,通过电位滴定法等方法测定氯含量。抗燃油中氯含量过高,会对伺服阀等油系统部件产生腐蚀,并可能损坏某些密封材料。例如,当运行油中氯含量超过规定限值(一般要求新油中氯含量不超过50μg/g ),需查明原因,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二. DL/T 571-2014《电厂用磷酸酯抗燃油运行维护导则》
涵盖新磷酸酯抗燃油质量标准和运行磷酸酯抗燃油质量标准等多方面内容。新油质量标准中,对酸值、水分、电阻率、泡沫特性、颗粒污染度等指标有明确规定。如酸值应不大于0.08mgKOH/g,水分含量不大于1000mg/L ,电阻率在20℃时不小于5×10⁹Ω·cm等。运行油质量标准同样对各项指标进行监控,当指标偏离正常范围,如酸值升高、水分超标等,会加速磷酸酯抗燃油的水解,造成系统部件腐蚀,影响油的润滑特性等,需采取相应维护措施。
三. DL/T 706-2017《电厂用抗燃油自燃点测定方法》
测试方法为用微量注射器将0.07mL待测试样快速注入加热到一定温度的200mL开口耐热锥形烧瓶内,当试样在烧瓶里燃烧产生火焰时,表明试验发生了自燃。若在5min内无火焰产生,则认为在该温度下试样没有发生自燃。发生上述自燃现象时的最低温度,确定为被测试样的自燃点。当运行中磷酸酯抗燃油的自燃点降低(正常新油自燃点一般较高,如大于500℃ ),说明被矿物油或其他易燃液体污染,应查明原因,采取处理措施,必要时停机换油。
四. GB/T 1884《石油和液体石油产品密度测定法(密度计法)》
用于测定抗燃油密度,磷酸酯抗燃油密度大于1,一般为1.11 - 1.17g/cm³。由于抗燃油密度大,可能使管道中的污染物悬浮在液面而在系统中循环,造成某些部件堵塞与磨损;若系统进水,水会浮在液面上,使其排除较为困难,导致系统产生锈蚀。
五. GB/T 265《石油产品运动粘度测定法和动力粘度计算法》
抗燃油的运动黏度按此标准方法进行试验。抗燃油的黏度较润滑油为大,一般运动黏度范围为28mm²/s - 45mm²/s 。合适的黏度可保证抗燃油在系统中起到良好的润滑、传递动力等作用,黏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系统正常运行。
三、抗燃油检测的作用与方法
抗燃油检测作用显著。通过检测各项指标,可及时掌握抗燃油的质量状况,判断其是否满足使用要求。如检测氯含量可防止部件腐蚀;检测酸值、水分等指标能避免抗燃油水解劣化,延长其使用寿命;监测闪点、自燃点可预防火灾等安全事故,保障设备及人员安全。
检测方法方面,针对不同指标采用相应标准方法。如采用氧弹法测氯含量;按GB/T 3536方法测闪点,即规定温度间隔下,用小试验火焰扫过试验杯,使试样液面上部蒸气闪火的最低温度为闪点;用微量注射器注入试样到加热烧瓶的方法测自燃点等。这些检测方法确保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为抗燃油的正确使用和维护提供有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