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2025年密胺塑料餐具的检测标准有哪些?密胺塑料餐具合格的具体要求包含什么?
答:
一、密胺塑料餐具检测标准
1. GB 4806.7—202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此标准对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的通用安全要求、技术要求等方面做出规定,适用于密胺塑料餐具在食品接触安全性的基础规范。
2. GB 31604.8—202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 总迁移量的测定》,明确了测定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在不同食品模拟物中总迁移量的方法,用于评估密胺塑料餐具在使用过程中向食品中迁移物质的总量。
3. GB 31604.2—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 高锰酸钾消耗量的测定》,规定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水浸泡液中高锰酸钾消耗量的测定方法,可反映出餐具中能被高锰酸钾氧化的还原性物质的含量情况。
4. GB 31604.9—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 重金属(以Pb计)的测定》,主要针对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中重金属铅含量的测定给出方法,铅作为常见有害重金属,其在密胺塑料餐具中的含量需严格控制。
5. GB 31604.7—202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 脱色试验》,适用于检验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在特定条件下是否会发生脱色现象,尤其是针对添加了着色剂的密胺塑料餐具。
二、标准内容
一. GB 4806.7—2023规定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应符合相关感官要求,不得有异味、异臭、异物等;产品中使用的原料应符合相应的质量规格要求,且在预期使用条件下,迁移到食品中的物质不应危害人体健康等。在密胺塑料餐具方面,其材质需满足该标准对塑料材料在安全性、稳定性等多方面的通用要求。
二. GB 31604.8—2021中,总迁移量测定需根据不同的食品模拟物(如4%乙酸、10%乙醇、50%乙醇、正己烷等),按照规定的温度和时间条件对密胺塑料餐具进行浸泡。例如,一般情况下,在4%乙酸溶液中,60℃浸泡2小时,通过特定的实验方法测定从餐具迁移到模拟物中的非挥发性物质的总量,其限量值需符合相应规定,以确保在实际使用中迁移到食品中的物质不会过量危害健康。
三. GB 31604.2—2016里,高锰酸钾消耗量测定时,将密胺塑料餐具用水在规定条件下(如60℃,浸泡2小时)浸泡后,取浸泡液用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滴定,根据消耗的高锰酸钾量计算出高锰酸钾消耗量。一般要求高锰酸钾消耗量不得超过一定数值(如10mg/dm² ),该数值限制了餐具中可被氧化的还原性物质,防止这些物质迁移到食品中影响食品质量和安全。
四. GB 31604.9—2016针对密胺塑料餐具,需将其用4%乙酸溶液在规定温度(60℃)和时间(2小时)浸泡后,采用合适的分析方法(如原子吸收光谱法等)测定浸泡液中的铅含量。铅含量的限量通常要求非常严格,一般需控制在特定数值(如1mg/kg)以下,避免因铅迁移对人体造成危害,尤其是对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等的损害。
五. GB 31604.7—2023中,脱色试验分别用65%乙醇、浸泡液、冷餐油或无色油脂等对添加了着色剂的密胺塑料餐具进行测试。将白色滤纸紧贴在餐具表面一定时间后,观察滤纸是否被染色,以此判断餐具是否脱色。若滤纸未被染色,则表明该密胺塑料餐具在该测试条件下脱色试验合格,防止在使用过程中因脱色导致色素迁移到食品中。
三、检测的作用
对密胺塑料餐具进行检测,首要作用在于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安全。通过严格检测,能有效控制如重金属铅、三聚氰胺、甲醛等有害物质从餐具迁移到食品中,避免消费者长期摄入这些物质引发健康问题。其次,检测有助于规范市场秩序,促使企业生产符合标准的产品。对于不达标的产品禁止流入市场,可淘汰劣质产品和不良企业,推动整个行业健康发展。在检测方法上,常采用化学分析方法,如针对不同迁移物质选择合适的食品模拟物浸泡餐具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等精密仪器对浸泡液进行分析,从而准确测定各项指标是否符合标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