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洗手液抗菌检测标准有哪些?洗手液抗菌效果如何检测?洗手液抗菌检测方法
答:
一、标准名称
1.GB19877.12005《特种洗手液》
2.GB388802020《儿童洗手液》
3.QB/T26542021《洗手液》
4.WS6282018《消毒产品卫生安全评价技术要求》
5.T/CAS5852022《抗菌洗手液》
二、标准内容
1.GB19877.12005《特种洗手液》
该标准适用于以表面活性剂为主体成分,添加抗菌剂的特种洗手液。抗菌指标要求:对大肠杆菌(*E.coli*ATCC8099)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ATCC6538)的杀菌率≥90%(悬液定量杀菌试验,作用时间1分钟);或抑菌环直径≥7mm(琼脂扩散法)。抗菌成分限制:氯己定类物质含量≤0.3%,酚类物质≤2.0%。此外,需通过急性经口毒性试验(LD50>5000mg/kg)和多次皮肤刺激性试验(无刺激性)。
2.GB388802020《儿童洗手液》
针对儿童群体,标准严于普通洗手液。微生物指标:菌落总数≤100CFU/g,不得检出粪大肠菌群、铜绿假单胞菌等。抗菌效果:采用浸渍法检测,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杀菌率≥99.9%(作用时间0.5分钟)。安全性要求: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需达到实际无毒级(LD50>5000mg/kg),眼刺激试验积分≤3分(无刺激性)。
3.QB/T26542021《洗手液》
区分普通型与抗菌型。抗菌型要求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C.albicans*ATCC10231)的抑菌率≥50%(振荡法,作用时间2小时)。稳定性测试:产品经54℃±2℃存放14天或25℃±2℃存放90天后,抗菌成分含量下降率≤10%,抑菌率仍需达标。此外,pH值需在4.010.0范围内,重金属(铅、砷、汞)限量符合化妆品标准。
4.WS6282018《消毒产品卫生安全评价技术要求》
适用于宣称抗菌/杀菌的消毒类洗手液。杀菌率要求:对目标菌(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率≥99.9%(悬液定量法,作用时间≤1分钟),并需通过中和剂鉴定试验(中和剂残留对试验无影响)。现场试验:模拟实际使用场景,洗手后手部自然菌减少率≥90%。毒理学指标包括皮肤刺激指数≤0.5(无刺激性)和致突变试验阴性。
5.T/CAS5852022《抗菌洗手液》
团体标准补充了模拟使用试验:受试者按标准流程洗手后,分别在立即和4小时后采样,手部菌落数需较使用前减少≥90%(立即)和≥50%(4小时)。自然菌杀灭率:使用后手部自然菌减少率≥90%。抗菌成分需符合《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禁用三氯生、三氯卡班等限用物质。
三、检测方法
1.悬液定量杀菌试验
原理:将洗手液与菌悬液混合,作用规定时间后中和,接种培养计数存活菌数,计算杀菌率。
操作:
①制备菌悬液(浓度1×10⁸5×10⁸CFU/mL);
②取0.5mL洗手液与0.5mL菌悬液混合,作用1分钟(GB19877.1)或0.5分钟(GB38880);
③加入4mL中和剂(如含吐温80的磷酸盐缓冲液)终止反应;
④稀释后接种平板,37℃培养48小时,计数菌落。
评价标准:杀菌率=(对照组平均菌数试验组平均菌数)/对照组平均菌数×100%,需≥90%(GB19877.1)或≥99.9%(WS628)。
2.振荡法(抑菌率检测)
适用标准:QB/T26542021
操作:
①样品与菌悬液(1×10⁶5×10⁶CFU/mL)混合,37℃振荡培养2小时;
②稀释后接种平板,计算试验组与对照组菌数;
③抑菌率=(对照组平均菌数试验组平均菌数)/对照组平均菌数×100%,需≥50%。
3.模拟使用试验(T/CAS5852022)
步骤:
①受试者左手为试验组,右手为对照组,均不洗手3小时使自然菌定植;
②试验组用洗手液按“七步洗手法”洗手,对照组用清水;
③分别在洗手后0分钟和4小时采样,测定菌落数;
④计算即时减少率=(洗手前菌数洗手后菌数)/洗手前菌数×100%(需≥90%),4小时持续抑菌率=(4小时后菌数清水组4小时后菌数)/清水组4小时后菌数×100%(需≥50%)。
4.中和剂鉴定试验(WS6282018)
目的:验证中和剂能完全终止洗手液的抗菌作用,且对培养基无抑制。
组别设置:
①消毒剂+菌液→中和剂→培养(应无菌生长);
②中和剂+菌液→培养(菌数应≥1×10⁶CFU/mL);
③消毒剂+中和剂→培养(应无菌生长);
④正常菌对照(菌液直接培养);
⑤阴性对照(培养基)。
合格标准:①组无菌,②组菌数≥70%④组,③、⑤组无菌。
不同标准根据使用场景(如成人/儿童、普通/消毒)规定了差异化的检测方法与指标,检测时需根据产品宣称的功能选择对应标准,确保方法与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合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