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蛋黄酱重金属检测中铅、砷含量需符合哪些国标?GB 2762 对蛋黄酱中铅、砷含量有怎样的具体规定?
答:
一、标准名称
1. GB 2762-202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该标准是我国食品污染物限量领域的核心基础标准,明确了各类食品中包括铅、砷在内的多种污染物的限量要求,蛋黄酱作为食品类别中的一员,其铅、砷含量检测需严格遵循此标准。
2. GB 5009.12-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铅的测定》,此标准专门针对食品中铅含量的测定方法作出规定,为蛋黄酱中铅含量的检测提供了技术依据。
3. GB 5009.11-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该标准详细规定了食品中总砷和无机砷的测定方法,适用于蛋黄酱中砷含量的检测工作,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GB 2716-20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植物油》,蛋黄酱制作过程中常使用植物油作为原料,该标准对植物油的质量安全指标作出规定,其中也涉及部分污染物相关要求,间接影响蛋黄酱的整体安全,在蛋黄酱重金属检测时需考虑原料植物油符合此标准。
5. GB 14880-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虽然该标准主要针对食品营养强化剂,但在蛋黄酱生产过程中,若涉及相关营养强化操作,其添加物质不得引入额外的铅、砷等重金属,需符合此标准中关于污染物的间接要求,保障蛋黄酱安全。
二、标准内容
一. GB 2762-202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该标准规定了不同食品类别中污染物的限量值,其中针对蛋黄酱所属的“调味酱”类别,明确了铅和砷的限量要求。具体而言,蛋黄酱中铅的含量应≤0.1mg/kg,总砷的含量应≤0.05mg/kg。同时,标准还规定了抽样方法,要求从同一批次、同一规格的蛋黄酱产品中随机抽取不少于3个独立包装,每个包装的抽样量应满足检测需求,且抽样过程需避免样品受到污染。此外,标准对检测结果的判定规则也作出说明,若检测结果符合限量要求,则判定该批次产品合格;若有一项指标不符合要求,则判定该批次产品不合格。
二. GB 5009.12-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铅的测定》
此标准提供了多种测定食品中铅含量的方法,包括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等。以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为例,其检测流程包括样品前处理、仪器调试、标准曲线绘制、样品测定等步骤。样品前处理时,需根据蛋黄酱的性状,采用微波消解法或湿法消解法将样品转化为适合仪器检测的溶液,消解过程中使用的试剂需为优级纯,避免引入杂质干扰检测结果。仪器调试需按照仪器说明书要求,设定合适的波长、灯电流、原子化温度等参数。标准曲线绘制需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铅标准溶液,在设定的仪器条件下测定吸光度,以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样品测定时,将处理后的样品溶液注入仪器,测定其吸光度,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样品中铅的含量。标准还规定了方法的检出限和定量限,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对铅的检出限为0.005mg/kg,定量限为0.015mg/kg。
三. GB 5009.11-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
该标准针对总砷和无机砷分别规定了测定方法。总砷的测定可采用氢化物发生 - 原子荧光光谱法、银盐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等;无机砷的测定可采用氢化物发生 - 原子荧光光谱法、高效液相色谱 -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等。以氢化物发生 - 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总砷为例,样品前处理采用硝酸 - 高氯酸混合酸消解,消解后的溶液经还原处理,将五价砷转化为三价砷,再与硼氢化钾反应生成砷化氢气体,由载气带入原子化器中原子化,在特定波长下测定荧光强度,根据标准曲线计算总砷含量。该方法对总砷的检出限为0.001mg/kg,定量限为0.003mg/kg。对于无机砷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 -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可有效分离不同形态的无机砷(如亚砷酸盐、砷酸盐),并准确测定其含量,该方法对亚砷酸盐和砷酸盐的检出限均为0.0005mg/kg,定量限均为0.0015mg/kg。
四. GB 2716-20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植物油》
该标准规定了植物油中铅的限量≤0.1mg/kg,砷的限量≤0.05mg/kg,与蛋黄酱在GB 2762-2024中的限量要求一致。同时,标准对植物油的检测方法也作出指引,可参照GB 5009.12和GB 5009.11进行铅、砷含量的测定。在蛋黄酱生产中,若使用的植物油不符合此标准中铅、砷限量要求,会直接导致蛋黄酱成品中铅、砷含量超标,因此需确保原料植物油符合该标准规定。
五. GB 14880-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
该标准虽未直接规定蛋黄酱中铅、砷的含量,但明确要求食品营养强化剂的使用不得导致食品中污染物含量超过GB 2762的规定。在蛋黄酱生产过程中,若添加营养强化剂,需选择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其带入的铅、砷等重金属不得使蛋黄酱最终产品中相应污染物含量超出GB 2762-2024规定的限量值。同时,标准还规定了营养强化剂的使用范围和最大使用量,在蛋黄酱中添加营养强化剂时需严格遵循,避免因不当添加影响产品安全。
三、检测的重要性、方法应用及作用
蛋黄酱作为常见的调味食品,其重金属含量直接关系到消费者身体健康,铅、砷等重金属若长期摄入会在人体内蓄积,损害神经系统、消化系统、造血系统等多个器官组织,因此对蛋黄酱中铅、砷含量进行检测具有重要意义。检测工作可有效监控蛋黄酱产品质量,确保产品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保障消费者食用安全。
在检测方法应用方面,实际检测中需根据实验室条件、样品特性及检测精度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如GB 5009.12中的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适用于铅含量较低的蛋黄酱样品检测,具有灵敏度高的优势;GB 5009.11中的高效液相色谱 -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可用于蛋黄酱中无机砷形态的分析,满足对砷形态检测的需求。
检测工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生产企业提供质量控制依据,企业可通过检测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如原料污染、生产环节交叉污染等,进而采取改进措施,保障产品质量稳定;二是为监管部门开展监督检查提供技术支持,监管部门可依据检测结果对蛋黄酱生产企业进行监管,对不合格产品依法进行处理,维护食品市场秩序;三是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保障,通过检测合格的产品才能进入市场流通,减少消费者因食用重金属超标的蛋黄酱而面临的健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