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2025年GB营养成分检测标准有哪些关键更新?这些变化实践有何影响?
答:
一、标准名称
1.GB 28050-202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
2.GB 7718-202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3.GB/T 22246-2025 《保健食品中泛酸的测定》
4.GB/T 45242-2025 《保健食品中肌醇的测定》
5.GB/T 45243-2025 《保健食品中硫胺素、核黄素、吡哆醇、烟酸、烟酰胺和咖啡因的测定》
二、标准内容
1.GB 28050-202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
该标准核心更新为营养成分表强制标示项目由“1+4”扩展至“1+6”,在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的基础上,新增饱和脂肪(酸)和糖的强制标示要求。明确饱和脂肪酸供能比需符合≤10%的膳食指南要求,糖含量标示需区分添加糖与天然糖。新增“儿童青少年应避免摄入过量盐油糖”强制提示语,且允许采用图形化补充说明,可使用“卡”替代“千焦”、“盐”替代“钠”等通俗表述。同时建立“预包装食品分量参考值”体系,同类食品每份参考质量或体积实现标准化。
2.GB 7718-202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标准修改预包装食品定义,将超市计量称重的小包装食品纳入适用范围。保质期标示调整为“保质期到期日”,按年/月/日顺序标注,保质期6个月以上产品可仅标示保质期及到期日。新增致敏物质强制标示清单,明确14类致敏原的标示规范。严禁使用“零添加”“不添加”等强调性用语,食品名称需严格反映真实属性,乳含量不足80%的产品不得标注“酸奶”“发酵乳”等名称。配料表需按加入量递减顺序排列,所有功能性食品添加剂均需单独标示。
3.GB/T 22246-2025《保健食品中泛酸的测定》
标准修订后明确适用范围覆盖片剂、胶囊、粉剂等所有保健食品剂型,测定原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试样经稀盐酸超声提取后,通过C18色谱柱分离,紫外检测器在210nm波长下检测。优化试样制备流程,固体试样粉碎粒度要求过80目筛,液体试样需经10000r/min离心10分钟。检出限由0.05mg/100g降至0.02mg/100g,定量限为0.06mg/100g,回收率稳定在92%-98%之间。
4.GB/T 45242-2025《保健食品中肌醇的测定》
该标准新增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作为第二法,与原有高效液相色谱法并行。试样处理采用甲醇回流提取,提取温度控制在70℃±2℃,提取时间30分钟。色谱条件明确柱温程序为初始60℃保持2分钟,以10℃/min升至200℃保持5分钟,质谱采用选择离子监测模式。检出限达到0.1mg/g,定量限0.3mg/g,相对标准偏差≤3.5%,适用于肌醇含量0.5mg/g以上的保健食品检测。
5.GB/T 45243-2025《保健食品中硫胺素、核黄素、吡哆醇、烟酸、烟酰胺和咖啡因的测定》
标准实现六种成分同步测定,试样经酶解-超声辅助提取,酶解体系为0.1mol/L盐酸溶液中加入50U/mL硫胺素酶,37℃恒温酶解60分钟。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1.7μm粒径C18柱,流动相为乙腈-0.02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梯度洗脱。六种成分检出限分别为:硫胺素0.01mg/100g、核黄素0.02mg/100g、吡哆醇0.01mg/100g、烟酸0.03mg/100g、烟酰胺0.02mg/100g、咖啡因0.05mg/100g,定量限均为检出限的3倍。
三、检测的重要性与实践价值
营养成分检测是落实2025年新标准的核心环节,其精准性直接决定标签信息的真实性与监管有效性。通过GB/T系列方法标准的优化,保健食品中特征成分测定误差缩小至5%以内,解决了原有方法检出限不足导致的微量成分漏检问题。对预包装食品的“1+6”项强制指标检测,可量化饱和脂肪与糖的实际含量,为“三减”行动提供数据支撑,仅儿童青少年盐油糖摄入提示语的落地,就需通过检测验证食品成分是否符合警示适用条件。检测流程的标准化还实现了跨实验室数据互认,降低企业重复检测成本,同时为市场监管部门提供执法依据,避免“零添加”虚假宣传等问题,最终保障消费者知情权与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