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天然水检测标准有哪些最新变化?饮用天然矿泉水的检验方法有何不同?
答:
一、天然水检测相关标准
1. 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该标准规定了地表水各类使用功能的水质要求,对地表水进行分类,涵盖Ⅰ-Ⅴ类水体,不同类别对应不同的水质功能区及水质指标限值。
2. GB/T 14848-2017《地下水质量标准》
此标准规定了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将地下水划分为Ⅰ-Ⅳ类,各类别反映不同的水质状况,Ⅰ类水体现天然背景含量,Ⅳ类水不宜直接饮用。
3. GB 5749-2022《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明确了饮用水水质要求,从物理、化学、微生物、放射性等多方面制定了严格的限值,保障居民饮用水安全。
4. GB 8537-20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饮用天然矿泉水》
对饮用天然矿泉水的水源、感官要求、理化指标、污染物限量、微生物限量等作出规定,确保饮用天然矿泉水的质量与安全。
5. GB 8538-202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
规定了饮用天然矿泉水中色度、滋味和气味、状态、浑浊度、pH、溶解性总固体等众多指标的测定方法,为检测饮用天然矿泉水提供技术支撑。
二、各标准内容介绍
一. 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内容
该标准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其对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等多项指标要求最为严格,如溶解氧需≥7.5mg/L;Ⅱ类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等;Ⅲ类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等;Ⅳ类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Ⅴ类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各功能区对不同污染物的限值差异明显,以保障不同功能水体的正常使用。
二. GB/T 14848-2017《地下水质量标准》内容
标准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Ⅱ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Ⅲ类以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每类水在pH、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铁、锰、铜、锌等指标上均有相应的限值范围。
三. GB 5749-2022《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内容
涵盖微生物指标,如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大肠埃希氏菌等不得检出,以防止因微生物污染引发肠道疾病等健康问题;毒理指标方面,对铅、汞、镉、铬等重金属以及氟化物、硝酸盐、亚硝酸盐等化学物质规定了严格的限量值,避免因长期饮用含超标有害物质的水对人体造成损害;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包括色度、浑浊度、臭和味、pH、铝、铁、锰、铜、锌等,保障饮用水的感官品质;放射性指标规定了总α放射性和总β放射性的指导值,控制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的潜在危害。
四. GB 8537-20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饮用天然矿泉水》内容
对水源要求严格,需经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批的矿产资源,且水源地需进行卫生防护。感官要求方面,规定了天然矿泉水应无色、无异味、无异物、清澈透明等。理化指标包含锂、锶、锌、硒、溴化物、碘化物、偏硅酸、游离二氧化碳和溶解性总固体等界限指标,如偏硅酸型矿泉水要求偏硅酸含量≥25mg/L。污染物限量对铅、汞、镉、铬等重金属以及亚硝酸盐、溴酸盐等有害物质设定了严格的限量值。微生物限量规定了大肠菌群、粪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产气荚膜梭菌等的限量要求,确保产品的微生物安全性。
五. GB 8538-202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内容
涉及多种指标测定方法。如色度测定采用氯铂酸钾和氯化钴配制成标准色列进行目视比色,规定1mg/L Pt所具有的颜色作为1个色度单位;浑浊度通过与福尔马肼标准混悬液散射光强度比较测定;pH采用玻璃电极法,以玻璃电极为指示电极,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测定;溶解性总固体通过在一定温度下将水样蒸干后称重测定;对多元素测定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等多种先进仪器分析方法;微生物指标如大肠菌群、粪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产气荚膜梭菌等均有相应的检验方法,如大肠菌群的多管发酵检验方法等。
三、天然水检测的作用
天然水检测能及时发现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包括重金属、微生物、有机物等。通过准确测定这些污染物的种类和含量,可为环境保护部门制定针对性的污染治理措施提供依据,如针对重金属污染的水体,可采取化学沉淀、离子交换等方法进行处理。在饮用水安全保障方面,检测可确保水源地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防止因饮用受污染的水引发各种疾病,保障公众的身体健康。对于工业生产,检测能保证工业用水符合行业标准,避免因水质问题导致设备腐蚀、生产工艺受影响等情况发生。在农业灌溉中,检测可防止使用受污染的水灌溉农田,避免土壤污染,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