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麦检测中地方标准与国家标准有哪些差异?主要涉及哪些检测指标?
答:
一、标准名称
1. GB 1351-2008《小麦》:为国家标准,规定了小麦的质量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签标识以及包装、储存和运输要求,适用于全国范围内商品小麦的生产、加工、流通、贸易等环节。
2. GB/T 29890-2013《粮油检验 小麦粉灰分测定》:国家标准,专门针对小麦粉灰分的测定方法作出规范,明确了检测原理、试剂与材料、仪器设备、操作步骤、结果计算及精密度要求,是全国粮油检验机构开展小麦粉灰分检测的统一依据。
3. DB13/T 5528-2022《小麦品质检测技术规范》:河北省地方标准,结合河北省小麦生产特点与产业需求,对小麦品质检测的项目、方法、判定规则等进行细化规定,适用于河北省行政区域内小麦品质检测活动。
4. DB37/T 2634-2014《小麦安全生产技术规范》:山东省地方标准,聚焦小麦安全生产环节,涵盖产地环境、品种选择、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储存等方面的检测要求,旨在保障山东省小麦产品质量安全与生产规范。
5. DB41/T 1013-2021《优质强筋小麦 品质评价技术规范》:河南省地方标准,针对河南省优质强筋小麦产业发展需求,明确优质强筋小麦品质评价的检测指标、检测方法及评价等级标准,为河南省优质强筋小麦的生产、收购、加工提供技术依据。
二、标准内容
一. GB 1351-2008《小麦》:质量要求方面,将小麦分为硬质白小麦、软质白小麦、硬质红小麦、软质红小麦、混合小麦5类;容重指标要求,硬质小麦≥770g/L,软质小麦≥750g/L;不完善粒限度,中等小麦≤6.0%,病斑粒≤2.0%,虫蚀粒≤2.0%,生芽粒≤2.0%,霉变粒≤0.5%;水分含量≤13.0%,杂质总量≤1.0%(其中矿物质≤0.5%)。检验方法上,容重采用GB/T 5498-2013《粮油检验 容重测定》方法,不完善粒通过人工挑选并称重计算比例,水分采用GB/T 5497-2013《粮油检验 水分测定》中的105℃恒重法,杂质通过筛选、手拣等方式分离并称重。检验规则明确了抽样方法、检验项目分类(出厂检验与型式检验)及判定规则,标签标识需注明小麦类别、等级、水分、杂质等信息,包装、储存和运输要求需符合防潮、防虫、防污染等规定。
二. GB/T 29890-2013《粮油检验 小麦粉灰分测定》:检测原理为小麦粉经高温灼烧后,残留的无机物质(灰分)质量占试样质量的百分比。试剂与材料需使用分析纯盐酸、硝酸,仪器设备包括马弗炉(可控温550℃±20℃)、分析天平(感量0.0001g)、瓷坩埚(25mL或30mL)、干燥器(含变色硅胶)等。操作步骤分为坩埚恒重(将瓷坩埚置于马弗炉中550℃±20℃灼烧1h,取出后放入干燥器冷却至室温,称重,重复灼烧至恒重)、试样称量(称取2.0000g±0.0002g小麦粉试样置于恒重后的瓷坩埚中)、炭化(将坩埚置于电炉上小火炭化至无烟)、灼烧(将炭化后的坩埚放入马弗炉中550℃±20℃灼烧3h,取出冷却称重,重复灼烧至前后两次质量差≤0.0005g)。结果计算按公式X=(m1 - m2)/(m - m2)×100%(X为灰分含量,m1为坩埚+灰分质量,m2为坩埚质量,m为试样质量),精密度要求同一实验室平行测定结果的绝对差≤0.05%,不同实验室测定结果的绝对差≤0.10%。
三. DB13/T 5528-2022《小麦品质检测技术规范》:检测项目除涵盖国家标准中容重、水分、杂质、不完善粒等常规指标外,新增小麦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面团稳定时间、拉伸面积等品质指标。蛋白质含量检测采用GB/T 5511-2019《粮油检验 谷物及其制品中蛋白质含量测定》的凯氏定氮法,要求优质强筋小麦蛋白质含量≥14.0%,中筋小麦≥11.0% - 14.0%,弱筋小麦≤11.0%;湿面筋含量采用GB/T 5506.1-2021《小麦和小麦粉 面筋含量测定 第1部分:手洗法》测定,优质强筋小麦湿面筋含量≥30.0%,中筋小麦≥24.0% - 30.0%,弱筋小麦≤24.0%;面团稳定时间采用GB/T 14614-2021《粮油检验 小麦粉面团流变特性测定 粉质仪法》测定,优质强筋小麦≥7.0min,中筋小麦≥3.0min - 7.0min,弱筋小麦≤3.0min。检验规则中抽样数量根据批次规模调整,每批次抽样量不少于2kg,判定规则需同时满足常规指标与品质指标要求,方可判定为合格。
四. DB37/T 2634-2014《小麦安全生产技术规范》:产地环境检测要求,土壤pH值范围6.0 - 8.5,土壤有机质含量≥1.0%,灌溉水需符合GB 5084-2021《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品种选择需选用经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且适宜当地种植的品种,禁止使用转基因品种。栽培管理检测中,播种前种子发芽率≥85%,播种密度根据品种特性控制在225万 - 300万株/hm²;施肥需符合NY/T 496-2021《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有机肥施用量≥15t/hm²,化学氮肥施用量(以N计)≤225kg/hm²。病虫害防治检测要求,优先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措施,化学防治时使用的农药需符合GB/T 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采收前农药安全间隔期需符合相关规定。收获储存检测中,小麦收获时水分含量≤18.0%,储存环境温度≤25℃,相对湿度≤70%,定期检测粮堆温度、水分及虫害情况。
五. DB41/T 1013-2021《优质强筋小麦 品质评价技术规范》:品质评价指标包括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面团稳定时间、拉伸阻力、拉伸面积、降落数值等。蛋白质含量采用近红外光谱法(GB/T 24895-2010《粮油检验 小麦粉中灰分、水分、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近红外法》)或凯氏定氮法测定,要求≥14.5%;湿面筋含量采用手洗法测定,≥32.0%;面团稳定时间采用粉质仪法测定,≥8.0min;拉伸阻力(135min)≥500EU,拉伸面积≥120cm²;降落数值采用GB/T 10361-2008《小麦粉、大米粉及其制品中降落数值的测定》方法测定,≥300s。评价等级分为一级、二级,一级优质强筋小麦需全部指标满足上述要求,二级优质强筋小麦蛋白质含量≥14.0%、湿面筋含量≥30.0%、面团稳定时间≥7.0min,其他指标与一级要求一致。检测样品需从收获后的小麦中随机抽取,抽样量不少于1kg,检测过程中需进行平行试验,平行测定结果偏差需符合标准规定。
三、检测的重要性、方法与作用
小麦检测是保障小麦产品质量安全、规范市场流通秩序、促进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从重要性来看,通过检测可准确掌握小麦的质量等级与品质特性,为小麦收购、加工、贸易提供科学依据,避免劣质小麦流入市场,保障消费者权益;同时,检测能及时发现小麦生产、储存过程中的质量安全隐患,如霉变、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防范食品安全风险。
检测方法方面,常规质量指标(容重、水分、杂质、不完善粒)主要采用物理检测法,如容重通过容重器测定,水分通过恒重法或快速水分测定仪检测,杂质通过筛选与手拣分离;品质指标(蛋白质、湿面筋、面团特性)多采用化学分析法与仪器分析法,如蛋白质用凯氏定氮法或近红外光谱法,湿面筋用手洗法或面筋测定仪法,面团特性用粉质仪、拉伸仪测定;安全指标(农药残留、重金属)则采用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等精密仪器分析方法。
检测作用体现在多个层面,对生产者而言,可根据检测结果优化种植技术,调整品种选择,提升小麦品质与产量;对加工企业而言,依据检测数据确定小麦加工工艺参数,保证小麦粉及制品质量稳定,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对监管部门而言,通过抽检、巡检等检测方式,可加强对小麦市场的监管,打击以次充好、掺杂使假等违法行为,维护市场公平秩序;对产业发展而言,系统的检测数据能为小麦产业政策制定、品种改良、技术推广提供数据支撑,推动小麦产业向优质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