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茶叶检测国家标准有哪些重要内容?最新版的GB/T标准如何保障茶叶品质?
答:
一、标准名称
1. GB 31608-202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茶叶》
2. GB/T 8313-2018《茶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类含量的检测方法》
3. GB/T 14456.1-2017《绿茶 第1部分:基本要求》
4. GB/T 14456.6-2016《绿茶 第6部分:蒸青茶》
5. GB 276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涉及茶叶部分)
二、标准内容
一. GB 31608-202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茶叶》规定了茶叶的范围,适用于直接或非直接提供给消费者的各类茶叶产品。术语和定义明确了茶叶、新梢、花茶、粉茶等概念。技术要求方面,原料应品质正常,无劣变、无异味,符合相应食品标准和规定;感官要求包括外形和内质,需具有正常外形、色泽、汤色、香气和滋味,符合所属茶类品质特征,无劣变、霉变、异气、异味,此感官要求主要用于判定茶叶有无变质等情况,而非评价质量等级;污染物限量和农药残留限量直接遵循GB 2762和GB 2763的动态管理要求;明确茶叶不应使用食品添加剂 。
二. GB/T 8313-2018《茶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类含量的检测方法》规定了茶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类含量的检测方法,适用于茶叶产品及含茶制品。该标准详细说明了检测原理,如茶多酚采用福林酚比色法,利用茶多酚中酚羟基与福林酚试剂反应显色,通过比色测定含量;儿茶素类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依据儿茶素类物质在特定色谱条件下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同时规定了仪器设备、试剂材料、分析步骤、结果计算等内容,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 GB/T 14456.1-2017《绿茶 第1部分:基本要求》涵盖了绿茶的术语和定义、产品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标签、包装运输和贮存等基本内容。术语定义明确绿茶概念;产品按鲜叶原料分为大叶种绿茶和中小叶种绿茶;要求包括基本要求、感官品质、理化指标、卫生指标等。基本要求规定了原料、加工等通用要求;感官品质对茶叶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等方面提出要求;理化指标如水分、总灰分、水浸出物等有相应限量规定;卫生指标符合相关食品安全标准。
四. GB/T 14456.6-2016《绿茶 第6部分:蒸青茶》针对蒸青茶,规定了术语和定义、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标签、包装运输和贮存。术语定义明确蒸青茶是以茶树鲜叶、嫩茎为原料,经蒸汽杀青等工序制成的绿茶产品。产品依据感官品质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和片茶。要求方面,除符合GB/T 14456.1基本要求外,感官品质在条索、整碎、净度、香气、汤色、叶底等方面有详细规定,理化指标如水分、总灰分、水浸出物等也有对应限量,卫生指标同样遵循相关食品安全标准。
五. GB 276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涉及茶叶部分,规定了茶叶中多种农药的最大残留限量。例如,对氰戊菊酯、联苯菊酯等常用农药在不同茶类中的残留限量有明确数值规定,旨在保障茶叶的食品安全,防止因农药残留超标对消费者健康造成危害。
三、检测作用,方法,流程
茶叶检测具有重要作用。从食品安全角度,通过检测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微生物指标等,可确保茶叶符合食品安全标准,保障消费者健康,如通过检测控制茶叶中铅、砷等重金属含量,避免消费者摄入过量有害重金属。从品质保障角度,检测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等含量以及进行感官品质检测,能评定茶叶品质等级,助力茶叶生产企业提升产品质量,优化加工工艺。检测方法多样,如农药残留检测采用气相色谱 - 质谱联用(GC - MS)和液相色谱 - 质谱联用(LC - MS)技术;重金属检测运用原子吸收光谱法(AA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 - MS);感官品质检测由专业评茶师按标准进行5因子评价,并结合电子鼻、电子舌等现代技术辅助分析 。检测流程一般包括取样、样品制备、选择合适检测方法进行分析、数据处理与结果判定等环节,各环节都有严格要求,以保证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