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2025年调味品检测标准有哪些更新?实施过程中有哪些关键要点?
答:
一、标准名称
1. GB 2717-20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酱油》
2. GB 2719-20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醋》
3. GB 2720-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味精》
4. GB 2721-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用盐》
5. GB 31644-20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复合调味料》
二、标准内容
1. GB 2717-20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酱油》:该标准规定了酱油的术语和定义、分类、技术要求、食品添加剂、生产加工过程的卫生要求、检验规则、标签、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等内容。在技术要求方面,对感官要求如色泽、香气、滋味、体态等做出明确规定;理化指标上,氨基酸态氮含量成为衡量酱油品质的重要指标,高盐稀态发酵酱油特级产品氨基酸态氮含量≥0.8g/100mL,低盐固态发酵酱油特级产品≥0.7g/100mL ,同时对总酸、可溶性无盐固形物等也有相应限量要求。微生物指标严格控制,如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等需符合特定数值,以保障消费者食用安全。
2. GB 2719-20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醋》:此标准涵盖食醋的定义、分类、技术要求等多方面。感官特性要求食醋具有正常色泽、香气和滋味,无异味、无沉淀等。理化指标中,总酸(以乙酸计)是关键,固态发酵食醋总酸≥3.5g/100mL,液态发酵食醋总酸≥2.5g/100mL 。对不挥发酸(以乳酸计)、可溶性无盐固形物等也有限量规定。微生物指标同样严格,确保食醋在微生物安全性上符合标准。
3. GB 2720-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味精》:规定了味精的技术要求,包括感官要求为无色至白色结晶状颗粒或粉末,无肉眼可见杂质。理化指标上,谷氨酸钠含量至关重要,99%味精产品谷氨酸钠含量≥99.0%,其他类型也有相应含量要求。对透光率、比旋光度等也有明确数值规定。同时对铅、砷等污染物限量以及微生物指标如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等提出要求。
4. GB 2721-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用盐》:该标准对食用盐的术语、分类、技术要求等进行规范。感官要求为白色、味咸、无异味,无明显与盐无关的外来异物。理化指标中,氯化钠含量根据不同品种有不同要求,如精制盐优级产品氯化钠含量≥99.1%,一级产品≥98.5%等。对水分、水不溶物、碘含量(加碘盐)、亚铁氰化钾(以[Fe(CN)₆]⁴⁻计)等抗结剂含量均有限量规定,保障食用盐的质量与安全。
5. GB 31644-20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复合调味料》:适用于复合调味料产品。技术要求涵盖感官要求如色泽、滋味、气味、状态等。理化指标依据不同类型复合调味料有不同规定,如固体复合调味料水分、酸价、过氧化值等;液体复合调味料可溶性固形物、总酸等。微生物指标针对不同产品类型,对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等提出严格限量要求。同时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也严格遵循相关规定。
三、检测重要性、意义、方法、作用
检测在调味品行业中具有关键作用。从重要性来看,它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关键防线,确保调味品符合国家标准,避免消费者因食用不合格调味品而遭受健康风险。其意义在于维护市场秩序,促使企业生产合规产品,保障行业健康发展。
在检测方法上,针对理化指标,如氨基酸态氮测定采用甲醛值法,通过双终点控制(pH8.2→9.6),并进行空白试验消除系统误差,精密度要求≤2% ;对于微生物指标,菌落总数检测依据GB 4789.2-2016平板计数法执行,致病菌检验采用选择性培养基结合PCR确证法;重金属元素测定参照GB 5009.268-2016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等。通过这些科学检测方法,能精准测定调味品各项指标,发挥检测作用,即通过对生产过程中的原料、半成品及成品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帮助企业改进生产工艺,提升产品质量,最终保障消费者权益,让消费者能放心食用各类调味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