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焊接剂检测标准与GB标准有何关联?不同标准的检测要求有哪些差异?
答:
一、标准名称
焊接剂作为工业生产中关键的连接材料,其质量直接影响焊接接头的强度、密封性及安全性,相关检测标准的制定与执行至关重要。以下为国内常用的焊接剂检测标准:
1. GB/T 36790-2018《焊接材料 熔敷金属中扩散氢测定方法》
2. GB/T 19867.1-2005《焊接耗材 分类和型号 第1部分:钢的焊条》
3. GB/T 25774.1-2010《焊接材料的检验 第1部分:钢、镍及镍合金焊接材料的取样》
4. HG/T 4333.1-2012《焊接用二氧化碳》
5. JB/T 6963-2008《焊条电弧焊用碳钢焊条》
二、标准内容
1. GB/T 36790-2018《焊接材料 熔敷金属中扩散氢测定方法》规定了采用甘油法、水银法和气相色谱法测定焊接材料熔敷金属中扩散氢含量的方法。其中甘油法试验温度应控制在(25±1)℃,水银法为(20±1)℃,气相色谱法则需按照仪器操作规程设定温度参数。该标准明确了试样制备、扩散氢收集、测量及结果计算的具体步骤,适用于焊条、焊丝等各类焊接材料。
2. GB/T 19867.1-2005《焊接耗材 分类和型号 第1部分:钢的焊条》对钢焊条的分类原则、型号编制方法及技术要求进行了规范。根据焊条的熔敷金属力学性能、焊接位置、药皮类型及电流种类等特性,将其划分为不同型号。例如,E4303型号焊条的熔敷金属抗拉强度应不小于430MPa,延伸率不小于22%,且适用于全位置焊接,采用交流或直流反接电源。
3. GB/T 25774.1-2010《焊接材料的检验 第1部分:钢、镍及镍合金焊接材料的取样》详细说明了钢、镍及镍合金焊接材料的取样方法。对于焊条,应从每批产品中随机抽取不少于30根作为样本,且样本需涵盖不同的包装单元。取样过程中需避免焊接材料受到污染,取样工具应保持清洁干燥,取样后需对样本进行标识和记录,确保可追溯性。
4. HG/T 4333.1-2012《焊接用二氧化碳》规定了焊接用二氧化碳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包装、运输和储存要求。该标准要求焊接用二氧化碳的纯度应不低于99.9%(体积分数),水分含量不大于0.005%(质量分数),油分含量应符合相关指标。检验时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纯度,卡尔·费休法测定水分含量。
5. JB/T 6963-2008《焊条电弧焊用碳钢焊条》明确了碳钢焊条的技术要求,包括熔敷金属的化学成分、力学性能、焊接工艺性能等。其中,熔敷金属的碳含量应不大于0.20%,锰含量不大于1.60%,硫和磷含量均不大于0.035%。焊条的焊接工艺性能应满足电弧稳定、飞溅小、脱渣容易、焊缝成形良好等要求。
三、检测的作用与方法
焊接剂检测是保障焊接质量的关键环节,其作用在于通过对焊接剂的成分、性能等指标进行检验,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要求,从而避免因焊接剂质量问题导致的焊接缺陷,如裂纹、气孔、未熔合等,保障焊接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化学分析方法和物理性能测试方法。化学分析可采用光谱分析、滴定分析等手段,测定焊接剂中的元素含量,如碳、锰、硫、磷等;物理性能测试则涵盖拉伸试验、冲击试验、硬度测试等,用于评估焊接剂熔敷金属的力学性能。此外,还会通过外观检查、X射线探伤等方法检测焊接剂的外观质量及焊接后的接头质量,确保焊接剂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满足使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