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柴油尾气净化液检测标准在国内和国际上有何差异?国内检测标准如何助力尾气净化?
答:
一、国内柴油尾气净化液相关标准
1. GB29518-2013《柴油发动机氮氧化物还原剂 尿素水溶液(AUS 32)》
2. HG/T 5559-2019《柴油发动机尾气净化液用尿素》
3. GB/T 3847-2018《柴油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
二、各标准具体内容
一. GB29518-2013《柴油发动机氮氧化物还原剂 尿素水溶液(AUS 32)》:规定了柴油发动机氮氧化物还原剂尿素水溶液(AUS 32)的术语和定义、标识、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并对该产品的加注接口做出推荐要求,适用于柴油车选择性催化还原系统用氮氧化物还原剂尿素水溶液(AUS 32)。其技术要求涵盖多项指标,如尿素含量需在31.8%~33.3%(质量分数),这一含量直接影响氮氧化物(NOx)的转化效率和产品凝固点。以SCR还原系统为例,尿素浓度过高会造成氨气滑失形成二次污染,过低则无法完全转化NOx 。密度(20℃)范围为1087.0~1093.0kg/m³,通过检测密度可辅助验证产品浓度和质量,因其与浓度密切相关,在一定温度下呈一一对应关系且随浓度增大而增大。缩二脲含量≤0.3%(质量分数),因尿素生产及存储不当会产生缩二脲,其在高温下继续缩合生成的物质会堵塞管道和催化剂微孔,影响NOx转化率 。不溶物≤20mg/kg,不溶物作为不溶于水的杂质,会堵塞输液管道、喷嘴以及催化剂孔道,降低NOx转化率并增大尾气背压,严重时损坏发动机。金属离子(钙、铁等10种)含量:钙、铁≤0.5mg/kg ,金属离子对SCR系统催化剂有毒害作用,实际中钙、铁离子超标问题较为常见 。
二. HG/T 5559-2019《柴油发动机尾气净化液用尿素》:根据生产工艺不同将柴油发动机尾气净化液用尿素分为两类,I类为造粒法生产的产品,Ⅱ类为重结晶法生产的产品 。对核心指标做出规定,总氮含量≥46.4%(干基),通过GB/T 2441.1检测。缩二脲方面,I类优等品≤0.75%,Ⅱ类≤0.30%,采用GB/T 2441.2检测 。金属离子总量(Ca、Fe、Cu等12项)≤1.0mg/kg,检测方法为GB 29518附录G 。造粒法产品颗粒形态利于运输存储,但缩二脲含量较高(0.75 - 0.85%);重结晶法产品纯度更高(缩二脲≤0.30%),但水分控制难度大(允许≤4.0%)。标准严格限制醛类≤12mg/kg、磷酸盐≤1.0mg/kg等杂质,防止催化剂中毒,实际案例显示钠钾含量超标0.2mg/kg会导致SCR系统转化效率下降15%以上 。
三. GB/T 3847-2018《柴油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对柴油车污染物排放限值明确要求,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x)、碳氢化合物(HC)和颗粒物(PM)的排放限值分别为4.5g/km、3.5g/km、1.0g/km和0.025g/km 。这些限值依据车辆类型、用途和排放标准等多方面因素制定,旨在控制车辆尾气排放,降低环境污染,保护公众健康和生存环境 。在测量方法上,常用洛克缪勒吸收法,检测时车辆驶入检测室,吸取尾气对吸收液进行化学分析得出排放情况。同时规定了测量环境的温度和湿度等条件,保障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
三、柴油尾气净化液检测的作用
柴油尾气净化液检测至关重要。从环保角度,准确检测确保净化液符合标准,使其能有效与尾气中氮氧化物发生反应,生成无害氮气和水蒸气,降低尾气中有害气体排放,减少空气污染,助力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从车辆性能角度,通过检测保证净化液质量,可避免因使用不合格产品导致的车辆发动机自动减速、催化剂中毒、喷嘴及管道堵塞等问题,确保SCR系统正常运行,维持车辆动力性能、燃油经济性,延长发动机使用寿命,保障车辆稳定可靠运行,在环保和车辆使用层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