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巾纸作为直接接触食品的卫生用品,其物理性能与化学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消费者健康和企业生产合规性。物理性能检测侧重纸张强度、吸水性等实用指标,化学安全检测则关注可迁移性物质、微生物等潜在风险。那么,如何精准把控这些关键指标?检测流程又该如何规范?下面聚检通小编将为大家介绍一下,帮助您做出明智的选择。
一:物理性能关键检测指标
1. 抗张强度与柔韧性
抗张强度决定餐巾纸使用时是否易破损,聚检通采用恒速拉伸法,通过测定断裂时的最大力值评估纸张韧性。以普通三层餐巾纸为例,纵向抗张指数需≥3.5N·m/g,横向≥2.5N·m/g,否则擦拭时易产生碎屑。柔韧性测试则通过MIT耐折度仪,合格餐巾纸需承受横向折叠200次不断裂。
2. 吸水性与渗透速度
吸水性能直接影响使用体验。聚检通采用可勃吸收性测定仪,模拟液体渗透过程,优质餐巾纸在60秒内的吸水性应达25g/m²以上。渗透速度检测时,将0.5ml人工唾液滴于纸面,完全渗透时间不得超过3秒,避免使用时液体滴落。
3. 尘埃度与白度控制
尘埃度反映纸张洁净程度,聚检通利用尘埃度检测仪在特定光照下检测,每平方米尘埃面积需≤2mm²。白度并非越高越好,超过82%可能存在荧光增白剂过量风险,检测时需同步验证荧光性物质残留量。
二:化学安全性核心检测项目
1. 可迁移性物质限量
重金属铅、砷、镉等可通过接触进入人体,聚检通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要求铅含量≤5mg/kg,砷≤1mg/kg。甲醛迁移量检测采用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合格标准为≤75mg/kg,部分企业因使用劣质粘合剂导致该指标超标。
2. 微生物与真菌检测
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必检项目。聚检通依据GB 15979标准,采用平板计数法,要求菌落总数≤200CFU/g,大肠菌群不得检出。曾有企业因原料储存不当,导致真菌菌落数超标10倍。
3. 荧光增白剂筛查
使用紫外分析仪配合薄层色谱法,检测是否添加可迁移性荧光增白剂。聚检通发现,部分低价餐巾纸通过添加荧光剂提升白度,长期接触可能引发皮肤过敏。
以上就是关于餐巾纸物理性能与化学安全性综合检测项目关键指标的全部内容了。聚检通作为专业第三方检测机构,配备国际标准检测设备,具备CNAS、CMA双资质认证,可提供从取样到出具报告的全流程服务,帮助企业精准把控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