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保健食品市场规模的扩大,非法添加化学药物以夸大功效的现象屡禁不止。此类行为不仅违反《食品安全法》及《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更可能引发严重健康风险。针对这一问题,检测机构依据国家标准(如GB 16740—2014)及监管部门发布的补充检验方法,建立了多维度筛查体系,以下从功能类别角度解析核心筛查项目。
1. 减肥类产品筛查
主要检测西布曲明及其代谢物(N-单去甲基西布曲明、N,N-双去甲基西布曲明)、芬氟拉明、麻黄碱、酚酞、呋塞米等7类物质。西布曲明因抑制中枢神经可能引发心血管疾病,已被全球禁用。检测依据为国家食药监局补充检验方法2006004。
2. 辅助降血糖类产品筛查
重点检测磺脲类(格列本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等)、双胍类(盐酸二甲双胍、苯乙双胍)及噻唑烷二酮类(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等13种药物。格列本脲可能导致低血糖昏迷,需通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精准识别。
3. 缓解体力疲劳/增强免疫力类产品筛查
针对非法添加的PDE5型抑制剂(如西地那非、他达拉非、伐地那非及其衍生物)展开检测。此类药物常用于治疗勃起功能障碍,但滥用可引发心源性猝死。筛查覆盖那红地那非、硫代艾地那非等11种化合物,依据补充检验方法2008016和2009030。
4. 改善睡眠类产品筛查
检测苯二氮卓类(地西泮、阿普唑仑、三唑仑等)、巴比妥类(苯巴比妥、异戊巴比妥)及褪黑素等16种镇静成分。地西泮长期使用可导致依赖性,需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结合质谱联用技术鉴别。
5. 辅助降血压类产品筛查
筛查β受体阻滞剂(阿替洛尔)、钙通道阻滞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利尿剂(氢氯噻嗪)及中枢性降压药(利血平)等12种成分。利血平可能引发抑郁症状,检测依据补充检验方法2009032。
6. 辅助降血脂类产品筛查
主要检测他汀类药物(洛伐他汀、辛伐他汀)及烟酸。他汀类非法添加可能引发横纹肌溶解,需通过高分辨质谱法(HRMS)实现痕量分析。
现行检测采用三级技术体系:初筛使用免疫分析法快速定性,确证阶段运用HPLC、气相色谱(GC)进行分离,最终通过LC-MS/MS或超高效液相色谱-静电场轨道阱质谱(UPLC-Q-Orbitrap HRMS)完成精准定量。以2023年建立的112种化合物数据库为例,可同步筛查抗疲劳类产品中新型衍生物,检出限低至0.01 ng/mL。
聚检通(www.qijiankeji.com)整合多级检测技术,提供覆盖全品类保健食品的非法添加物筛查服务,检测能力符合ISO 17025体系认证,助力企业把控质量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