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对 GB 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标准的解读:
一、标准的基本信息
标准号:GB 18306-2015。
中文标准名称: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英文标准名称:Seismic ground motion parameter zonation map of China。
发布日期:2015 年 5 月 15 日。
实施日期:2016 年 6 月 1 日。
主管部门:中国地震局。
归口部门:全国地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主要起草人:高孟潭、陈国星、谢富仁、徐锡伟、李小军、俞言祥等。
中国标准分类号:P15。
国际标准分类号:91.120.25。
二、标准内容
总体框架:本标准规定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技术要素、基本规定和地震动参数的确定方法。
核心参数:以 50 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 10% 水平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反应谱特征周期为基础参数,给出了相应参数的全国区划图,并规定了相应的设计特征周期取值。
场地类别调整:考虑了场地类别对地震动参数的影响,明确了不同场地类别下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反应谱特征周期的调整方法。
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将全国划分为不同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域,相邻区域间的分界线采用了 0.05g、0.10g、0.15g、0.20g、0.30g、0.40g、0.50g 等几条等值线,直观地展示了不同地区面临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风险程度。
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明确了不同地区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的取值,为抗震设计中考虑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地震动特性的匹配提供了依据。
三、标准应用场景
工程建设领域:作为一般房屋建筑、构筑物、公路、桥梁、铁路、水利水电、电力设施等建设工程抗震设计的依据,帮助设计人员根据所在地区的地震动参数合理确定结构的抗震措施,确保工程在遭受地震时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损失。
国土利用规划: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参考,帮助规划者了解不同区域的地震风险水平,在土地利用、城市布局等方面考虑地震因素,合理安排城市建设用地,避免在地震高风险区域进行大规模人员聚集和重要设施的建设。
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为政府部门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提供地震风险依据,有助于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决策中充分考虑地震风险,提高社会经济系统的抗灾韧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防灾减灾规划:为编制防灾减灾规划提供基础数据,明确不同地区的地震灾害风险,以便合理配置防灾资源,制定科学的地震应急预案、救援方案和灾后恢复重建计划,提高全社会的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和灾后恢复能力。
环境保护规划:在环境保护规划中考虑地震因素,对于保护环境敏感区域、防止地震引发的次生环境灾害具有重要意义,可帮助规划者在环境监管、生态保护等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四、总结
该标准在充分研究我国地震活动特征、地震波传播规律和地震动衰减关系等基础上制定,提供了科学合理的地震动参数,为我国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和各类规划编制提供了有力依据,对提高我国抗震减灾水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自实施以来,在工程建设、国土规划、防灾减灾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有效推动了我国抗震设防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促进了我国抗震减灾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