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39220-2020《直流输电工程合成电场限值及其监测方法》标准解读
一、标准基本信息
1. 发布与实施:该标准于2020年10月11日由生态环境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自2020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
2. 主管与归口:由生态环境部主管并归口管理,旨在规范直流输电工程电磁环境管理。
3. 起草单位:主要起草单位为生态环境部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4. 标准性质: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国家标准,具有法律约束力。
二、标准核心内容
1. 适用范围
适用于直流输电工程合成电场的监测、评价与管理,涵盖直流输电线路、换流站及接地极系统。
不适用于地下或水下电缆输电工程。
2. 术语定义
合成电场:直流带电导体电荷电场与电晕空间电荷电场的叠加场,单位为kV/m。
累计百分合成电场值(En):如E95表示95%的测量时间内电场绝对值≤该值。
3. 限值要求
公众曝露限值:E95≤25kV/m,E80≤15kV/m。
特殊场所限值:线路下方耕地、园地等区域,E95放宽至30kV/m,但需设置警示标志。
4. 监测技术要求
仪器:采用场磨设备,配备1m×1m导电金属平板并可靠接地,需在校准有效期内使用。
环境条件:风速<2m/s(离地2m),无雨、雾、雪。
布点规则:
线路:极导线弧垂最低点横截面投影线,间距5m(极值区2m),监测至外侧50m。
换流站:围墙外5m处,垂直方向延伸至50m。
建筑物:距外墙≥1m,阳台或平台监测点距护栏≥1m。
数据记录:连续监测≥30分钟,至少记录100个等间隔采样数据,同步记录气象参数及设备运行状态。
5. 质量保证
监测机构需具备资质,人员经专业培训。
仪器定期校准,监测前后检查状态,排除环境干扰。
三、标准适用场景
1. 直流输电线路:架空线路下方区域、交叉跨越处及邻近敏感目标(如居民区、农田)。
2. 换流站:围墙外5m至50m衰减区域,重点关注进出线附近。
3. 敏感建筑物:靠近输电工程的住宅、学校、医院等,需在阳台或平台开展监测。
4. 特殊区域:线路下方耕地、养殖水面等需满足30kV/m限值并设置警示标志的场所。
该标准通过明确合成电场限值与监测方法,为直流输电工程的电磁环境管理提供了技术依据,保障了公众健康与生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