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5085.6-200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毒性物质含量鉴别》新解读
一、标准的基本信息
GB 5085.6-200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毒性物质含量鉴别》于 2007 年 11 月 1 日由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2008 年 7 月 1 日正式实施,由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主管与归口,其英文名为 “Identification standards for hazardous wastes - Identification of toxic substance content”,主要起草人涵盖了环境科学、化学等多领域专家,国际标准分类号为 13.100.10。这部标准宛如一位严谨的 “环保卫士”,自发布实施以来,便在危险废物管理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持续助力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稳健前行。

二、标准内容
该标准聚焦于危险废物毒性物质含量的鉴别,设定了清晰且严格的判定界限。它详细列举了包括重金属(如汞、镉、铅等)、多环芳烃、苯系物等在内的各类有毒有害物质的具体含量限值,只有当废物中这些毒性物质的含量超出所规定的限值时,才会被认定为危险废物。在鉴别方法上,采用了一系列科学、精准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检测手段,像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重金属含量、气相色谱 - 质谱联用法检测有机毒物等,确保了鉴别结果的准确无误。同时,标准还充分考虑了废物的形态、来源等复杂因素,使鉴别工作更具针对性与合理性,为危险废物的妥善管理筑牢根基。
三、标准应用场景
在工业生产领域,众多化工、电镀、制药等行业产生的复杂废弃物,都需借助此标准来判定是否属于危险废物,进而决定采取何种专业的处理处置方式。以化工企业为例,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有各类有机毒物的残渣废液,经该标准鉴别后,若为危险废物,则要交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危废处理单位,采用安全填埋、焚烧等合适工艺进行处置,防止有毒物质泄漏污染环境。在医疗废物管理方面,医院产生的大量医疗垃圾,像使用过的含汞血压计、含有化学药剂的输液瓶等,依据标准进行毒性鉴别后分类处理,避免有害物质对医护人员及患者健康造成威胁,保障医疗环境安全。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环节,部分含有重金属的废旧电池等特殊垃圾,通过该标准明确其危险属性后,单独收集并进行专门回收利用或安全处置,减少对土壤、水源的污染风险,守护居民生活环境质量。
四、总结
GB 5085.6-200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毒性物质含量鉴别》是我国危险废物管理领域的重要技术依据,从明确的毒性物质含量限值设定,到科学严谨的鉴别方法规范,在工业、医疗、生活垃圾处理等多个关键场景中发挥着精准 “筛选” 危险废物的职能。它不仅有助于强化危险废物的源头管控,还能促使相关行业优化生产工艺、减少危废产生,对推动我国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保障公众健康安全意义深远,是环保战线上的坚实 “守护盾”。











一个工作日加急检测
7*24小时快速响应
十五年检测经验
检测精准,价格透明
超过百个检测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