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17378.6-2007《海洋监测规范 第6部分: 生物体分析》标准解读
一、标准的基本信息
GB 17378.6-2007《海洋监测规范 第6部分:生物体分析》于2007年11月26日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自2008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标准由国家海洋局主管,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83)归口。英文名称为“Marine monitoring - Part 6: Analysis of marine biota”。起草人包括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等多家单位的专家。国际标准分类号(ICS)为13.060.05,属于海洋环境监测领域。

二、标准内容
1. 适用范围:标准规定了海洋生物体分析的采样、样品处理、分析方法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要求,适用于海洋生物体中污染物的监测分析。
2. 采样要求:明确了采样点的设置原则,如根据监测目的、海域环境特征等合理布局,确保采样具有代表性。同时,对采样器具的材质、清洁度以及采样操作流程进行了详细规定,以减少采样过程中的污染。
3. 样品处理:涵盖了样品的固定、保存、运输和前处理等环节。例如,对于不同类型的生物样品,推荐了相应的固定剂和保存方法,以保持样品的稳定性和完整性。在样品前处理方面,介绍了如组织匀浆、提取、净化等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为后续的分析测定做好准备。
4. 分析方法:列举了多种生物体分析的常用方法,包括重金属含量测定的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有机污染物分析的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并对每种方法的原理、适用范围、仪器设备要求、操作步骤以及结果计算等进行了详细阐述,为分析人员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指南。
5. 质量控制:强调了质量控制在生物体分析中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系列质量控制措施,如空白试验、平行样测定、加标回收率测定等。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评估分析过程中的误差和偏差,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标准应用场景
1. 海洋环境质量监测:在评估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和环境质量时,通过分析海洋生物体内的污染物含量,可以间接反映海洋环境中污染物的分布、迁移和富集情况。例如,监测鱼、虾、贝类等生物体内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含量,为制定海洋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 海洋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当发生海洋石油泄漏、化学品倾倒等污染事故时,可迅速依据该标准对事故周边海域的生物体进行采样分析,及时掌握污染物对海洋生物的影响程度,为事故的应急处置和后续的生态修复提供技术支持。
3. 海洋生态养殖与渔业资源保护:在海洋生态养殖区域和渔业资源丰富海域,定期开展生物体分析,有助于了解养殖生物和经济鱼类体内污染物的累积情况,保障养殖产品质量安全,同时保护渔业资源免受污染损害,促进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4. 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通过对不同种类海洋生物的分析,研究污染物对生物多样性的潜在影响,为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维护海洋生态平衡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参考。
四、总结
1. 技术规范性:GB 17378.6-2007标准为海洋生物体分析提供了全面、系统的技术规范,涵盖了从采样到分析的各个环节,确保了分析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比性,是海洋监测领域不可或缺的技术依据。
2. 环境管理支撑:该标准在海洋环境质量监测、污染事故应急处置、生态养殖监管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海洋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有助于推动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3. 行业发展促进:标准的实施促进了海洋监测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提高了海洋生物体分析的水平和效率。同时,也为相关仪器设备制造、试剂研发等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推动了海洋监测产业的繁荣发展。











一个工作日加急检测
7*24小时快速响应
十五年检测经验
检测精准,价格透明
超过百个检测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