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21976.5-2012《建筑火灾逃生避难器材 第5部分:应急逃生器》标准介绍
一、标准的基本信息
GB 21976.5-2012《建筑火灾逃生避难器材 第 5 部分:应急逃生器》于 2012 年 10 月 1 日正式发布,2013 年 6 月 1 日开始实施,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该标准的主管部门为应急管理部,归口部门是全国消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火灾逃生避难器材分技术委员会。英文标准名为 “Building fire escape and evacuation equipment Part 5: Escape devices in case of emergency”,主要起草人为赵克伟、何惠、罗迅等,国际标准分类号为 13.220.99。这一标准为我国建筑火灾逃生领域提供了关键的技术规范,推动了应急逃生器的标准化进程。
二、标准内容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应急逃生器的术语和定义、分类与型号、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内容。适用于人员在火灾等紧急情况下使用的应急逃生器。
2. 应急逃生器分为高空型和地面型两类。高空型应急逃生器又分为滑道式、梯子式和吊篮式等;地面型应急逃生器包括呼吸面罩和逃生绳等。不同类型的应急逃生器在结构、性能等方面有相应要求。
3. 技术要求涵盖材料、性能、安全装置等方面。材料需具备阻燃性、耐腐蚀性等;性能方面,要求逃生器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在规定时间内能正常运行;安全装置如制动器、限速器等应可靠有效。
4. 试验方法详细规定了对应急逃生器各项性能指标的测试方法,如强度试验、逃生速度试验等,以确保产品符合标准要求。
5. 检验规则明确了产品的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项目、抽样方法和判定依据等,保障产品质量。
三、标准应用场景
1. 在高层建筑火灾中,当常规疏散通道无法使用时,高空型应急逃生器可为被困人员提供临时逃生通道。例如,在火灾发生且楼梯间被烟雾封锁时,滑道式逃生器能从建筑物窗户伸出,被困人员可沿滑道下滑至地面安全区域。
2. 地下室、商场等地面建筑场所,地面型应急逃生器可辅助人员在烟雾弥漫、视线不清的情况下迅速疏散。如逃生绳可供人员从窗户等位置下降到地面,呼吸面罩能防止人员吸入有毒烟雾。
3. 工业场所如厂房、仓库等发生火灾时,应急逃生器可帮助员工快速逃生,减少人员伤亡风险。应急逃生器可在规定时间内提供可靠的生命保障通道,保障人员安全撤离。
四、总结
1. GB 21976.5-2012 标准为应急逃生器的生产、销售和使用提供了明确的指导依据,规范了市场秩序,提高了产品质量。
2. 该标准的实施提升了建筑物火灾逃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有效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3.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此标准的持续贯彻将对推动我国火灾逃生避难器材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应对建筑火灾等紧急情况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