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21976.7-2012《建筑火灾逃生避难器材 第7部分:过滤式消防自救呼吸器》最新解读
一、标准的基本信息
GB 21976.7-2012《建筑火灾逃生避难器材 第 7 部分:过滤式消防自救呼吸器》于 2012 年 12 月 31 日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于 2013 年 7 月 1 日正式实施。该标准的主管部门为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归口单位为全国消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其英文标准名为 “Evacuation equipment for building fire escape and refuge — Part 7: Filtering type fire self-rescue respirator”。起草人众多,包括来自消防科研单位、企业代表等专业人士,国际标准分类号为 13.220.20(火灾防护)。
二、标准内容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过滤式消防自救呼吸器的术语和定义、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等内容,适用于人员在建筑火灾逃生时使用的过滤式消防自救呼吸器。
2 分类:按照防护时间分为 10min、15min、20min、30min 四种型号,还对呼吸器的结构组成、外观标识等进行明确要求。
3 技术要求:对呼吸器的气密性、佩戴性能、过滤性能等方面制定了严格标准。例如,在气密性方面,要求呼吸器在一定时间内压力变化符合规定范围;在过滤性能上,能有效过滤一氧化碳、烟尘等有害物质,保障使用者呼吸安全。
4 试验方法:详细规定了各项性能指标的试验方法,如采用专业的测试设备模拟火灾场景中气体环境,检测呼吸器的过滤效果和防护性能等。
5 检验规则:明确了呼吸器在生产、出厂、型式检验等环节的检验要求和抽样方法,确保产品质量可靠。
三、标准应用场景
1 在建筑场所中,如居民住宅、写字楼、商场等,当发生火灾,内部人员需要紧急疏散逃生时,过滤式消防自救呼吸器是重要的辅助工具。它可以为逃生人员提供一定时间的呼吸保护,使其能够穿越烟雾弥漫的区域,逃离火灾现场。
2 在消防培训与演练活动中,该标准有助于规范呼吸器的使用教学,让参与者熟悉呼吸器的正确佩戴和使用方法,提高在真实火灾场景下的自救能力。
3 对于消防器材生产企业,在生产过滤式消防自救呼吸器时,严格依据此标准进行产品设计、制造和质量检验,确保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保障消费者的使用安全。
四、总结
GB 21976.7-2012 标准为过滤式消防自救呼吸器的生产和使用提供了权威依据,有助于规范市场秩序,提高建筑火灾逃生器材的质量水平。在实际应用中,只有正确地选择、使用符合该标准的呼吸器,并结合其他有效的逃生措施,才能在建筑火灾发生时最大程度地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各相关部门、企业和个人应重视该标准的落实和执行,共同构建更加完善的建筑火灾逃生安全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