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30000.26-2013《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 第26部分:特异性靶器官毒性 反复接触》标准解读
一、标准的基本信息
1. 发布时间 :2013 年 12 月 31 日。
2. 发布单位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3. 实施日期 :2015 年 11 月 01 日。
4. 主管部门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5. 归口部门 :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6. 英文标准名 :Chemical classification and labelling standards - Specific target organ toxicity - repeated exposure。
7. 起草人 :王海东、王春艳、张利军、陈乃霞、李玉玲、夏青。
8.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13.300。
二、标准内容
1. 范围 :规定了化学品特异性靶器官毒性的分类标准、试验方法、标签要素及混合物的分类规则等,适用于工业化学品,不适用于农药、药品、化妆品、食品、食品添加剂等。
2. 分类标准 :依据反复接触毒性作用影响的器官系统及产生作用的严重程度,将特异性靶器官毒性分为 1 类和 2 类。1 类表示对靶器官产生严重的不可逆损伤,2 类表示对靶器官产生可逆的损伤。
3. 试验方法 :包括重复剂量毒性试验(如经口、经皮、吸入等途径)、遗传毒性试验等,以评估化学品对靶器官的潜在危害。
4. 标签要素 :为不同类别的特异性靶器官毒性化学品规定了相应的警示词、危险性说明、防范说明等标签内容,直观地向用户传达危害信息。
三、标准应用场景
1. 化学品生产企业 :在化学品生产过程中,企业需依据此标准对产品进行分类,准确评估其对靶器官的潜在危害,并按照规定在产品包装上标注相应的标签,提醒下游用户注意安全使用。
2. 化学品经营企业 :在储存和销售化学品时,要根据标准对不同类别的化学品进行分区存放,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同时向客户提供准确的产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和标签信息,确保化学品的安全流通。
3. 监管部门 :通过监督检查化学品的分类、标签等情况,确保企业严格遵守标准要求,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安全,对不符合标准的企业依法进行处罚和整改,维护市场秩序。
四、总结
1. GB 30000.26-2013 标准为化学品的特异性靶器官毒性分类和标签提供了科学依据和规范指导。
2. 其实施有助于提高化学品的安全管理水平,加强企业对危险化学品的管控,降低化学品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风险。
3. 对于保障劳动者生命健康、促进化学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