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30000.16-2013《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 第16部分:有机过氧化物》解读
一、标准的基本信息
1.发布时间 :2013 年 12 月 31 日。
2.发布单位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3.实施日期 :2015 年 11 月 1 日。
4.主管部门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5.归口部门 :全国危险化学品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51)。
6.英文标准名 :Rules for classification and labelling of chemicals - Part 16: Organic peroxides。
7.起草人 :王晓兵、吴俊逸等。
8.国际标准分类号 :13.300。
二、标准内容
1.范围 :规定了有机过氧化物的术语和定义、分类标准、判定逻辑和指导、标签等内容,适用于有机过氧化物按联合国《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GHS)分类和标签。
2.术语和定义 :明确了有机过氧化物的定义,指含有二价 - O - O - 结构和可视为过氧化氢的一个或两个氢原子已被有机基团取代的衍生物的液态或固态有机物,包括有机过氧化物配制物(混合物),其具有易于爆炸分解、迅速燃烧、对撞击或摩擦敏感、与其他物质发生危险反应等性质。
3.分类标准 :根据有机过氧化物的特性和危险程度,将其划分为 A 型至 G 型七个类别。如 A 型是在包件中可能起爆或迅速爆燃的有机过氧化物;B 型是具有爆炸性质,在包装件中既不起爆也不迅速爆燃,但可能发生热爆炸的有机过氧化物;G 型是既绝不在空化状态下起爆也绝不爆燃,在封闭条件下加热时显示无效应,且无任何爆炸力的有机过氧化物,但需满足热稳定等条件。
4.标签要求 :标签上需包含危险象形图、信号词、危险说明、防范说明、产品标识符和供应商标识等信息。其中,A 型、B 型、C 型和 D 型有机过氧化物使用 “危险” 作为信号词,E 型和 F 型使用 “警告”。
三、标准应用场景
1.危险货物运输 :在有机过氧化物的运输过程中,承运人依据该标准对货物进行分类和标签,以便运输人员了解货物的危险特性,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如选择合适的运输工具、包装方式和运输路线,防止因货物泄漏、碰撞等原因引发事故。
2.化学品生产与储存 :生产企业按照标准对有机过氧化物进行分类和标签,可在生产过程中让操作人员清楚了解化学品的危险性,从而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如佩戴防护手套、护目镜等。在储存时,可根据分类结果确定合适的储存条件和储存方式,如温度控制、与其他化学品的隔离存放等。
3.海关监管 :海关部门可依据该标准对进出口的有机过氧化物进行检验和监管,确保进出口化学品符合我国及国际的安全要求,防止危险化学品非法出入境,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四、总结
1. GB 30000.16-2013 标准为有机过氧化物的分类和标签提供了明确的规范,使相关操作有章可循。
2. 该标准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化学品贸易、加强化学品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 相关企业和从业人员应深入理解和贯彻该标准,确保有机过氧化物的安全使用和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