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30509-2014《车辆及部件识别标记》解读大全
一、标准的基本信息
发布时间:2014 年 2 月 19 日。
发布单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实施日期:2014 年 12 月 1 日。
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
归口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
英文标准名:Identification for passenger cars and their parts。
起草人:朱彤、耿磊、龚标、张若慈、孙红芬、徐娟等。
国际标准分类号:43.020。
二、标准内容
标记要求:规定车辆及部件识别标记应标示在乘用车主要部件上,如后备箱及零部件、变速器(或驱动电机)等至少 7 处;标记可采用人工可读码,字码高度≥4mm,也可同时采用人工可读码与机器可读码,机器可读码≥2.38mm,且要求能清晰确认;标识手段包括直接打刻、标签粘贴等。
车辆识别代号:乘用车应在行李舱的易见部位标示符合 GB16735 规定的车辆识别代号(VIN),在变速器和 / 或驱动电机上标示符合相关规定的车辆及部件识别标记。
ECU 要求:至少有一处不可改变地记录 VIN 信息,记载车辆 VIN 信息。
三、标准应用场景
车辆制造:汽车制造商在生产过程中,需按照该标准在车辆及部件上准确标示识别标记,确保车辆的可识别性和唯一性,便于后续的管理、追溯和维修。
车辆销售:销售环节可通过识别标记准确获取车辆信息,为消费者提供详细的车辆情况介绍,增强消费者对车辆的了解和信任。
车辆维修与保养:维修人员依据识别标记快速确定车辆及部件的型号、生产日期等信息,从而更精准地进行故障诊断、零部件更换和维修保养工作,提高维修效率和质量。
车辆回收与拆解:回收和拆解企业可凭借识别标记对车辆及部件进行准确分类和处理,提高资源的回收利用率,同时也有助于对报废车辆的监管和追溯。
四、总结
GB 30509-2014《车辆及部件识别标记》标准为车辆及部件的识别提供了明确、统一的规范,从车辆制造到回收的全生命周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效提高了车辆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保障了消费者权益,促进了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