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15976-2015《血吸虫病控制和消除》标准介绍
一、标准的基本信息
1. 发布时间 :GB 15976-2015《血吸虫病控制和消除》标准于 2015 年 12 月 31 日发布,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自 2016 年 9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
2. 主管部门与归口部门 :该标准的主管部门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归口部门也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其主要负责对标准的制定、修订以及实施进行管理和监督,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3. 英文标准名 :“Control and Elimination of Schistosomiasis”,这一英文名称便于在国际范围内进行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在血吸虫病防控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促进相关技术和经验的共享。
4. 起草人 :众多来自疾病预防控制、医学研究等领域的专家参与起草,他们在血吸虫病防治方面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为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坚实的专业支撑。
5.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该标准属于特定的国际标准分类号体系,这一编码有助于在国际标准文献检索中快速精准定位,加强了与国际上其他相关标准的关联性和互认性,为我国参与全球血吸虫病防控工作搭建了桥梁。
二、标准内容
1. 明确血吸虫病诊断依据 :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病原学检查等)以及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详细阐述了血吸虫病的诊断标准,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套规范的诊断流程,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 规定控制和消除指标 :对不同流行程度的血吸虫病疫情,分别设定了具体的控制指标(如发病率降至一定水平以下、粪检阳性率降低等)和消除指标(包括无本地感染病例、传播媒介得到有效控制等),使防控工作有量化的、可操作的目标导向。
3. 规范防控措施 :涵盖了从源头预防(如改善环境卫生、加强水源管理等)到患者治疗(明确治疗方案、药物使用规范等)以及健康教育(提高群众防病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等一系列综合防控措施,全方位指导血吸虫病防控工作的开展。
三、标准应用场景
1. 医疗机构 :各级医疗机构依据该标准进行血吸虫病的诊断与治疗,医生能够快速准确判断患者病情,按照标准推荐的治疗方案进行精准治疗,提高治愈率,同时对疑似病例进行规范筛查,防止疫情扩散。
2.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作为血吸虫病防控工作的核心机构,依据此标准开展疫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防控措施实施与效果评估等工作。例如,定期对重点地区进行人群血吸虫感染情况监测,根据监测数据及时调整防控策略,确保防控措施精准落地。
3. 基层公共卫生机构 :基层工作人员按照标准要求,深入社区、农村等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向居民普及血吸虫病防治知识,同时协助上级部门进行环境卫生整治、钉螺消杀等工作,筑牢血吸虫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
四、总结
1. GB 15976-2015《血吸虫病控制和消除》标准为我国血吸虫病防控工作提供了科学、规范、系统的指导依据,有力推动了我国血吸虫病防治事业的发展。
2. 在实际应用中,该标准促进了各部门协同合作,形成了从监测、诊断、治疗到预防的全方位防控体系,有效降低了血吸虫病的发病率,改善了疫区群众的生活质量。
3. 随着防控工作的持续推进,该标准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助力我国早日实现血吸虫病的全面消除目标,为全球血吸虫病防控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