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38031-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标准解读
一. 标准的基本信息
发布信息:GB 38031-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由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25年1月正式发布。
实施日期:该标准自2025年7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标志着我国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安全的最新规范正式落地。
主管部门与归口单位: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14)归口管理。
英文名称:Safety Requirements for Traction Battery Packs Used in Electric Vehicles。
起草单位与人员:主要起草单位包括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等知名企业;主要起草人涵盖动力电池领域多位权威专家。
国际标准分类号:本标准参考ISO、IEC等相关国际标准,并结合我国产业实际制定,分类号为ICS 43.040.99(电气设备在车辆上的应用)。
二. 标准内容
适用范围:适用于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及燃料电池汽车中使用的锂离子动力蓄电池系统,涵盖单体电池、模组、电池包及管理系统。
安全性能要求:新增热扩散试验要求,规定电池包在单体热失控后应具备至少5分钟的预警时间,确保乘客安全撤离。
机械安全测试:细化振动、冲击、挤压等机械测试条件,提升电池系统的结构强度与抗破坏能力。
环境适应性:明确高温、低温、湿热、盐雾等极端环境下的安全性能指标,增强电池在复杂气候条件下的稳定性。
功能安全与电控系统:强化电池管理系统(BMS)的功能安全性要求,引入故障诊断与处理机制,防止误操作引发安全事故。
三. 标准应用场景
整车制造企业:用于指导电动汽车设计阶段的动力电池选型与系统集成,确保整车满足国家安全准入要求。
电池生产企业:作为产品开发与质量控制的核心依据,推动企业在材料、结构、工艺等方面持续优化。
检测认证机构:成为第三方检测机构开展电池安全性能评估的重要技术文件,支撑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体系。
政策监管部门:为市场监管、产品质量抽查、事故调查等提供统一的技术评判标准,助力构建科学监管体系。
消费者保护:通过提高电池安全门槛,保障用户在日常使用中的行车安全,提升公众对新能源汽车的信任度。
四. 总结
GB 38031-2025标准的出台,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体现了国家对动力电池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
新标准不仅提升了技术门槛,也为行业技术创新提供了方向指引,有助于推动我国在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引领地位。
随着标准的全面实施,预计将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提升产品一致性、增强用户信心,为“双碳”目标下的绿色出行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