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38453-2019《防护服装 隔热服》标准解读
一、标准的基本信息
GB 38453-2019《防护服装 隔热服》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 2019 年 12 月 31 日发布,自 2020 年 7 月 1 日起实施。该标准的主管部门为应急管理部,归口单位为全国个体防护装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防护服装分会,英文标准名为 “Protective clothing—Protective clothing against heat”,国际标准分类号为 13.340.10。主要起草人有杨文芬、刘基、罗穆夏、李叔隆、张莹、陈明青、吴银等,起草单位包括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美利肯商贸上海有限公司等,它为隔热服的设计、生产、性能要求等提供了明确规范,对保障高温作业人员安全意义重大。
二、标准内容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作业人员为避免环境中高温物体、高温热源产生的接触热、对流热和辐射热造成伤害所使用的防护服,但不适用于消防用隔热服和熔融金属及焊接用防护服。
技术要求 :包括面料的技术要求和防护性能要求。面料技术要求涵盖外观质量、机织物面料理化性能、针织物面料理化性能和皮革材料理化性能等;防护性能要求则涉及基本防护性能(热稳定性和阻燃性)、隔热性能(接触热传导、对流热传导和辐射热传导)以及服装的款式与结构、规格尺寸、缝制、附件及辅料、尺寸变化率等多个方面。
测试方法 :规定了对隔热服各项性能指标的具体测试流程和判定标准,如对流热传导测试方法、辐射热传导测试方法、接触热传导测试方法等,以准确评估隔热服的防护性能。
检验规则 :明确了产品在生产、销售等环节的质量控制要求,确保出厂的隔热服符合标准规定的各项要求,保障使用者的安全。
标识、包装及储存 :规范了隔热服的标识、包装方式以及储存条件,便于产品的管理和使用,防止因储存不当等因素影响隔热服的性能。
三、标准应用场景
工业生产领域 :在冶金行业,炼钢工人在高温炉前作业时,需穿着符合该标准的隔热服,以防止高温熔渣、热气流等对人体造成烫伤;化工行业的工作人员在处理高温物料或在高温反应釜附近工作时,隔热服能够有效抵御热量传递,降低高温对人体的危害。
科研实验场景 :在涉及高温实验的科研机构中,如材料高温性能测试、物理化学实验等,科研人员穿着合格的隔热服,可在接触高温设备、火焰或强热辐射时,确保自身安全,避免因意外接触高温物体而导致的意外伤害。
户外特殊作业 :对于在户外高温环境下进行作业的人员,如电力巡检人员在高温输电塔附近工作、消防人员在扑灭森林火灾等特殊场景下,该标准为其提供了有效的防护依据,使他们在执行任务时能够更好地应对高温风险,保障自身安全。
四、总结
GB 38453-2019《防护服装 隔热服》标准的发布和实施,为我国高温作业环境下工作人员的防护提供了科学、规范的依据。它不仅有助于提高隔热服的质量和安全性,还能有效保障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在实际应用中,企业和相关单位应严格按照该标准进行生产和采购,确保隔热服的防护性能符合要求,从而为高温作业人员筑起一道坚实的安全防线,助力各行业的安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