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标准的基本信息
1. 标准名称:GB 31224-2014《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范 大气本底站》,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 2014 年 12 月 5 日发布。
2. 实施日期:2015 年 6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
3. 主管部门:中国气象局,归口于全国大气探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4. 英文标准名:Specification for protection of meteorological观测environment - Baseline atmospheric station。
5. 起草人众多,涵盖气象领域诸多专家,他们来自中国气象局相关单位及各地气象部门等。
6.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为 07.060.10,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为 P4。
7. 该标准为首次发布,填补了我国在大气本底站探测环境保护方面的标准空白。
二、标准内容
1. 明确了大气本底站的定义,即能够代表大范围大气背景状态和变化规律,长期、连续、稳定获取大气成分等本底观测资料的气象探测站点。规定了其探测环境保护的总体要求,包括站址选择应远离各种干扰源,确保获取的数据能真实反映大气本底状态。
2. 细化了不同等级保护区的范围和保护要求。例如,在核心保护区,对与观测场的主导风向、距离等相关的各种人类活动限制更为严格;周边一定范围内也对工厂建设、大规模土地开发等可能影响大气本底状态的活动有具体限制条款,像规定新建、扩建产生影响的设施与观测场的距离下限。
三、标准应用场景
1. 在大气本底站的规划与建设阶段,相关部门需依据该标准判定拟选站址是否符合要求,确保从源头保证站点探测环境的可靠性。例如我国新建某些高海拔大气本底站时,通过此标准评估周边地形、气象条件及人类活动影响,确定合适的建设位置。
2. 日常运行与管理中,气象部门参照该标准对周边环境进行巡查与监管。一旦发现有违反保护要求的行为,如违规建设工厂或大规模植被破坏等,可及时依据标准采取措施,限制或整改相关活动,保障大气本底站长期稳定获取准确数据。
3. 为环境评估、气象科研等提供基础保障。科研人员基于大气本底站数据开展大气成分变化、气候变化等研究时,该标准确保数据的代表性与可信度,像在分析温室气体长期变化趋势时,可放心使用符合该标准保护要求的站点数据。
四、总结
1. GB 31224-2014 标准为大气本底站探测环境保护提供了全面、系统的规范,对提升我国大气本底探测数据质量意义重大,使我国在大气成分等观测领域有了可靠依据。
2. 它的有效实施有助于我国更好地开展长期气候监测与研究,为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治理等工作提供更精准的数据支持,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标准化进程中迈出了关键一步,推动我国气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