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卫生湿巾杀菌率检测国家标准及技术规范解析
答:
一、标准名称
1.GB 15979-2024《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要求》
2.WS 575-2017《卫生湿巾卫生要求》
3.GB/T 27728-2011《湿巾》
4.T/WSJD 001-2019《载体消毒剂卫生要求》
5.T/ZZB 2340-2021《消毒湿巾》
二、标准内容
1.GB 15979-2024
该标准为卫生湿巾的微生物学指标及杀菌性能提供基础性要求。规定卫生湿巾的细菌菌落总数≤20 CFU/g,真菌菌落总数不得检出,致病菌(大肠菌群、铜绿假单胞菌等)必须为零。杀菌率方面,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率需≥90%;若产品宣称对白色念珠菌或其他微生物有效,相应杀菌率也需≥90%。标准还明确振荡烧瓶试验法杀菌率≥26%,高吸水材料抑菌率≥99%。毒理学要求中,首次上市产品需通过多次皮肤刺激试验、黏膜刺激试验等安全性测试。
2.WS 575-2017
作为强制性标准,WS 575-2017规定了卫生湿巾的原材料、生产工艺及检测方法。原料需无毒、无荧光增白剂,重金属限量(铅<40 mg/L,汞<1 mg/L,砷<10 mg/L)。杀菌性能要求与GB 15979-2024一致,但对生产用液的电导率(≤5.1 μS/cm)、pH值范围(3.5~8.5)提出具体限制。稳定性要求产品有效期≥1年,包装密封性需通过压力测试。检测方法中明确使用中和剂法或薄膜过滤法去除杀菌成分干扰。
3.GB/T 27728-2011
该标准虽针对普通湿巾,但卫生湿巾需同时满足其基础要求。规定含液量≥1.7(木浆类除外),微生物指标细菌菌落总数≤200 CFU/g,真菌≤100 CFU/g,致病菌不得检出。理化指标包括pH值允许误差±1,可迁移性荧光增白剂不得检出。对于卫生湿巾,需额外符合GB 15979和WS 575的杀菌率及毒理学要求。
4.T/WSJD 001-2019
作为团体标准,补充了消毒湿巾的技术规范。要求挤出液在0.5~1.5分钟内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杀灭率≥99.9%,白色念珠菌≥90%。明确消毒湿巾载体材料需通过金属腐蚀性测试,环氧乙烷残留量≤10 μg/g。
5.T/ZZB 2340-2021
该标准细化消毒湿巾的性能要求,规定破损皮肤/黏膜用产品需无菌,普通物体表面用产品细菌菌落总数≤10 CFU/g。杀菌成分含量需与标签标注一致,限用物质如苯扎氯铵≤5 g/L(手/皮肤用)。
三、检测方法
杀菌率检测的核心方法
1.中和剂法
依据WS 575-2017,取卫生湿巾挤出液,加入中和剂(如硫代硫酸钠)以消除残留杀菌剂对微生物的持续作用。
将测试液与标准菌悬液(大肠杆菌ATCC 2592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6538)混合,作用规定时间后接种培养,计算杀菌率。
2.振荡烧瓶法
按GB 15979-2024要求,将湿巾片段与菌悬液在烧瓶中振荡1分钟,通过活菌计数法测定杀菌率,要求≥26%。
3.薄膜过滤法
适用于无法化学中和的产品。将湿巾浸提液通过0.45 μm滤膜,截留微生物后培养计数。
4.毒理学试验
多次完整皮肤刺激试验:家兔背部脱毛区贴敷湿巾24小时,连续14天观察红斑、水肿反应。
阴道黏膜刺激试验:家兔阴道内注入湿巾挤出液,评估黏膜充血、糜烂程度。
5.稳定性测试
加速试验:37℃、相对湿度75%环境下存放90天,检测杀菌率衰减≤10%。
检测设备包括生物安全柜(二级)、恒温培养箱(37℃±1℃)、菌落计数器、pH计(精度±0.01)及液相色谱仪(重金属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