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食品级纸碗检测有哪些关键国家标准?这些标准对保障食品安全起到怎样的作用?
答:
一、相关标准名称
1. GB 4806.8—202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纸和纸板材料及制品》
2. GB 4806.7—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若纸碗涉及淋膜等塑料材质部分需符合此标准)
3. GB 4806.13-202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复合材料及制品》(若纸碗为复合材料结构适用)
4. GB 31604系列(如GB 31604.1等,关于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迁移试验等相关标准)
5. GB 1493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消毒餐(饮)具》(部分微生物指标参考此标准)
二、标准内容
1. GB 4806.8—2022:规定了食品接触用纸和纸板材料及其制品的安全要求及测试方法。对有害物质如铅、砷、汞等重金属,以及荧光增白剂等物质进行限量。例如,荧光增白剂不得检出,铅的迁移量每千克不得超过0.5毫克等。对微生物指标也有严格规定,如菌落总数每平方厘米不得超过100CFU,大肠菌群、霉菌和酵母菌均不得检出。还对纸张的强度、耐破度等物理性能提出要求,以确保纸碗在正常使用中不易破损。
2. GB 4806.7—2016:当纸碗存在淋膜等塑料材质部分时适用。该标准对塑料的原料、添加剂使用作出规范,要求其不得含有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规定了多种塑料单体和添加剂的特定迁移限量,像双酚A的特定迁移量每千克不得超过0.6毫克。对塑料材质的感官性能,如色泽、气味、外观等也有要求,不得有异臭、异味和异物。
3. GB 4806.13-2023:适用于食品接触用复合材料及制品结构的纸碗。扩大了适用范围,涵盖各种此类复合材料及制品。增加了术语和定义、原料要求和感官要求,各层材料及其使用的基础树脂、添加剂及其他原料应符合相应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及相关公告规定。在理化指标方面,食品接触用复合材料及制品应符合各层材料相应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对通用理化指标规定,总迁移量、高锰酸钾消耗量、重金属(以Pb计)和脱色试验项目等筛查性指标,按照直接接触食品层材料相应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规定执行。预期与食品直接接触,且不经消毒或清洗而直接使用的食品接触用复合材料及制品的微生物限量应符合GB 14934规定。
4. GB 31604系列:以GB 31604.1为例,规定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迁移试验的原则、方法和条件。迁移试验是检测纸碗中物质迁移到食品或食品模拟物中的量,通过选择合适的食品模拟物(如4%乙酸溶液模拟酸性食品、10%乙醇溶液模拟含酒精食品等),在规定温度(如常温、40℃、70℃等)和时间(如2小时、10天等)条件下进行试验,测定纸碗中有害物质的迁移量,判断是否符合安全标准。
5. GB 14934:为食品级纸碗微生物指标提供参考。对于不经消毒或清洗直接使用的纸碗,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不得检出,以此保障消费者使用安全,避免因微生物污染导致食源性疾病。
三、检测作用与方法
检测的作用在于确保食品级纸碗符合安全标准,保障消费者健康。通过检测,可及时发现纸碗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超标、微生物污染、物理性能不达标等问题,防止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检测方法包括物理检测,如使用电子拉力机检测纸碗抗压强度,将纸碗碗口朝上、朝下各测试5次,保证在一定压力下不变形;化学检测,采用液相色谱、原子吸收光谱等仪器,测定纸碗中重金属、添加剂等物质迁移量;微生物检测,利用无菌操作技术,在特定培养基上培养纸碗样品,检测菌落总数、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微生物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