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新国标下鱼饲料检测有哪些关键标准细则?
答:
一、标准名称
1.GB/T 5917.1-2008《饲料粉碎粒度测定 两层筛筛分法》
2.GB/T 6432-1994《饲料中粗蛋白测定方法》
3.GB/T 6436-2002《饲料中钙的测定》
4.GB/T 6437-2002《饲料中总磷的测定 分光光度法》
5.GB 13078-2017《饲料卫生标准》
二、标准内容
一. GB/T 5917.1-2008规定了采用两层筛筛分法测定饲料粉碎粒度的方法。在检测时,将一定量的饲料样品置于规定孔径的上下两层试验筛及筛底组成的筛组上,通过机械筛分装置进行筛分,筛分时间通常为10分钟。筛分结束后,分别称量上、下层筛及筛底上留存的饲料质量,根据公式计算出留存于上层筛和下层筛的饲料质量占样品总质量的百分比,以此来判定饲料的粉碎粒度是否符合相应的质量标准,确保鱼饲料的颗粒大小适宜鱼类采食与消化。
二. GB/T 6432-1994的饲料中粗蛋白测定方法基于凯氏定氮法原理。首先将饲料样品与浓硫酸和催化剂一同加热消化,使蛋白质分解,其中的氮转变为氨,并与硫酸结合成硫酸铵。然后加碱蒸馏,使氨蒸出,用硼酸吸收后,再以盐酸标准滴定溶液滴定,根据消耗盐酸的量来计算出饲料中氮的含量,进而换算得到粗蛋白含量。该方法适用于各种单一饲料、混合饲料、浓缩饲料和预混合饲料等。一般优质鱼饲料的粗蛋白含量需达到特定数值,如常见的淡水鱼幼鱼饲料粗蛋白含量要求在35%及以上 。
三. GB/T 6436-2002中饲料中钙的测定采用高锰酸钾滴定法。先将饲料样品经湿法或干法灰化处理后,使钙以离子形式存在于溶液中。在酸性条件下,钙与草酸铵反应生成草酸钙沉淀,沉淀经过滤、洗涤后,用硫酸溶解,释放出的草酸在酸性溶液中与高锰酸钾标准滴定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通过消耗高锰酸钾溶液的体积来计算钙的含量。鱼饲料中钙元素对于鱼类骨骼发育等至关重要,不同生长阶段的鱼类饲料对钙含量要求不同,例如成鱼饲料钙含量一般在1.5%-2.5%。
四. GB/T 6437-2002的饲料中总磷的测定分光光度法,是将饲料样品经酸消解后,使各种形态的磷转化为正磷酸根离子。在酸性介质中,正磷酸根与钼酸铵、偏钒酸铵反应生成黄色的磷钒钼酸配合物,在400-490nm波长范围内测定其吸光度,通过标准曲线法计算出饲料中总磷的含量。总磷对于鱼类的能量代谢等生理过程意义重大,常见的鱼饲料总磷含量在0.8%-1.5% 。
五. GB 13078-2017《饲料卫生标准》涵盖了饲料原料、添加剂预混合饲料、浓缩饲料、配合饲料等多类饲料产品的卫生指标要求。包括对饲料中铅、汞、镉、砷等重金属限量,如铅在鱼饲料中的限量一般为不超过5mg/kg;对氟、游离棉酚、异硫氰酸酯等有害物质的限量规定;以及对微生物指标,如霉菌总数、沙门氏菌等的要求,规定配合饲料中霉菌总数不得超过4.0×10⁴CFU/g,沙门氏菌不得检出。这些指标保障了鱼饲料的安全性,防止鱼类因摄入有害物而影响健康和生长,也避免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三、新国标下鱼饲料检测标准细则的作用
新国标下这些鱼饲料检测标准细则对整个水产养殖行业意义重大。从饲料生产角度,为企业提供了严格且明确的生产规范,促使企业优化生产工艺,确保饲料产品质量,提升市场竞争力。在养殖端,有助于养殖户选择优质合规的饲料,保障鱼类健康生长,减少因饲料质量问题导致的疾病与死亡,提高养殖效益。从食品安全层面,严格控制饲料中的有害物质,能有效降低鱼类产品中有害物质残留,保障消费者的食用安全,维护整个产业链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推动水产养殖业朝着标准化、健康化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