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蓄电池检测核心国标解析:GB/T 31485及配套标准如何规范行业质量?关键检测要求有哪些?
答:
一、标准名称(含适用领域拓展)
1. GB/T 31485-201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及试验方法》,适用于电动汽车搭载的锂离子蓄电池和金属氢化物镍蓄电池单体及模块,其他类型蓄电池参照执行。
2. GB/T 31484-201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循环寿命要求及试验方法》,覆盖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及燃料电池电动车的动力电池系统、模块及单体。
3. GB 38031-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适用于各类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包、系统及单体,2026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
4. GB/T 22473-2008《储能用铅酸蓄电池》,针对太阳能、风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储能场景的2V、6V、12V铅酸蓄电池制定。
5. GB/T 31486-201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电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规范动力电池单体及模组的电性能与环境适应性检测。

二、标准内容(含核心技术参数)
一. GB/T 31485-201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及试验方法》
该标准规定蓄电池安全要求、试验方法及检验规则,试验环境需满足温度25℃±2℃、相对湿度15%~90%、大气压力86kPa~106kPa。测量仪器精度有明确界定,电压和电流测量装置不低于0.5级,温度测量误差±0.5℃,时间、尺寸、质量测量装置精度均不低于±0.1%。模块测试样品需满足总电压不低于单体电压5倍,额定容量不低于20Ah或与整车系统一致,所有试验后蓄电池需无泄漏、起火、爆炸等异常。
二. GB/T 31484-201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循环寿命要求及试验方法》
核心明确循环寿命及测试规范,纯电动汽车用电池循环次数不少于1000次,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用电池不少于30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均不低于初始值的80%。测试采用恒流-恒压充电、恒流放电模式,充放电倍率常规为1C,测试温度控制在25℃±2℃,直至容量降至初始值80%即为寿命终止。同时包含高温环境、不同充放电倍率下的耐久性评估项目。
三. GB 38031-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
包含7项单体测试和17项电池包/系统测试,新增底部撞击和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底部撞击测试采用30mm直径撞击头,150J能量撞击三次,要求无泄漏、外壳破裂及起火爆炸,且满足绝缘电阻要求。热扩散测试新增内部加热触发方式,明确待测电池温度、上下电状态及整车测试条件,首次要求内短路热失控后不起火、不爆炸且烟气不伤害乘员。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针对15分钟内完成20%~80%SOC充电的电池,300次循环后进行外部短路测试需满足不起火、不爆炸要求。
四. GB/T 22473-2008《储能用铅酸蓄电池》
规定产品在-30℃~50℃、湿度小于90%、海拔4500m以下环境可平稳运行。容量性能方面,10h率实际容量需在第六次试验前不低于额定容量,120h率容量不低于额定容量90%,低温容量不低于80%。同批产品120h率容量最大与最小值差值不超过5%,完全充电后25℃±2℃开路贮存28d,剩余容量不低于10h率实际容量的85%。密封性能要求隔断空气后5s内内部压力稳定,水损耗按实际容量计算不大于2g/Ah。
五. GB/T 31486-201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电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聚焦电性能核心指标,规定单体和模组的额定容量、放电倍率性能、能量效率等要求。高倍率放电测试中,单体1C放电容量不低于额定容量的95%,3C放电容量不低于90%。环境适应性测试覆盖-20℃~55℃温度范围,高温55℃和低温-20℃下放电容量分别不低于额定容量的90%和80%。同时明确能量效率计算方法,常温下循环能量效率不低于85%。
三、检测的核心作用与执行要求
蓄电池检测通过标准化流程验证产品性能与安全,是保障产业链质量的关键环节。其核心作用包括三方面:一是排查隐匿安全隐患,通过热扩散、短路、撞击等测试,降低起火、爆炸等事故风险,尤其针对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场景的安全需求;二是规范产品一致性,通过容量、循环寿命等指标测试,避免因性能差异导致的使用故障;三是支撑产业升级,统一检测方法与判定标准,推动企业技术优化,保障消费者权益。
检测执行需严格遵循标准规定的环境条件、仪器精度及操作流程。外观检测需排查外壳破损、漏液等显性缺陷;电性能测试采用精度达标的测量设备,确保容量、电压、电阻等数据准确;安全性能测试需在防护设施完备的环境中进行,覆盖机械、热、电气等多维度风险场景。检测结果需形成完整数据记录,作为产品合格判定、售后维护及质量追溯的依据,确保标准要求落地见效。











一个工作日加急检测
7*24小时快速响应
十五年检测经验
检测精准,价格透明
超过百个检测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