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2025最新磁粉探伤检测标准修订内容汇总:核心技术指标有哪些调整?验收规范如何与国际接轨?
答:
一、标准名称
1. GB/T 26951-2025《焊缝无损检测 磁粉检测》
2. GB/T 26952-2025《焊缝无损检测 磁粉检测 验收等级》
3. GB/T 15822.1-2024《无损检测 磁粉检测 第1部分:总则》
4. GB/T 33840-2025《水套加热炉通用技术要求》(含磁粉检测专项修订)
5. GB/T 24606-2021《滚动轴承 无损检测 磁粉检测》

二、标准内容
一. GB/T 26951-2025《焊缝无损检测 磁粉检测》
本标准于2025年10月31日发布,2026年2月1日实施,全面替代GB/T 26951-2011。标准等同采用ISO 17638:2016国际标准,适用于铁磁性材料焊缝及热影响区的表面与近表面缺欠检测。修订后新增检测介质温度适用范围规定,明确磁悬液在-10℃至50℃环境下的性能稳定性要求。强化安全防护条款,对磁场敏感设备的防护距离设定为不小于1.5米,操作人员需佩戴磁强计监测磁场强度。引入磁场强度验证方法,要求轴向通电磁化时,工件表面切向磁场强度不低于2.4kA/m。删除原标准中检测介质定期性能验证的繁琐流程,新增综合性能验证试件要求,简化操作的同时保障检测一致性。
二. GB/T 26952-2025《焊缝无损检测 磁粉检测 验收等级》
该标准与GB/T 26951-2025同步发布实施,替代GB/T 26952-2011,等同采用ISO 23278:2015。核心修订内容包括增加相邻缺欠单独评估要求,明确间距小于2mm的多个缺欠需逐一测量尺寸并独立判定,不得合并归类。删除原标准中实操性不足的“群显示”相关条款,统一缺欠评估单一逻辑。验收等级仍分为4个级别,其中最高等级要求线性缺欠长度不超过2mm,圆形缺欠直径不超过1mm。标准明确需与GB/T 26951配套使用,适用于制造阶段检测及在役构件评估,验收阈值需结合产品标准及服役条件确定。
三. GB/T 15822.1-2024《无损检测 磁粉检测 第1部分:总则》
2024年9月29日发布实施,替代GB/T 15822.1-2005,等同采用ISO 9934-1:2016。标准细化表面准备要求,规定被检表面粗糙度Ra不大于6.3μm,不得有厚度超过0.05mm的油污或涂层。更改磁化技术要求,新增多向磁化总体规范,明确便携式磁轭的磁极间距需在75mm至200mm之间,提升磁场覆盖均匀性。删除原标准中对彩色介质和荧光介质的观察条件细分,统一要求自然光下可见磁痕对比度不低于30%,紫外光下荧光磁粉响应波长为365nm。退磁要求调整为剩磁强度需低于0.3mT,确保不影响工件后续使用。
四. GB/T 33840-2025《水套加热炉通用技术要求》
2025年4月25日发布,2025年11月1日实施,为修订后的新增磁粉检测专项要求。标准适用于额定工作压力<0.1MPa、最高工作温度<120℃的水套加热炉,明确承压部件焊缝及法兰连接面需进行磁粉检测。要求采用连续磁化法,磁悬液施加压力控制在0.1MPa至0.3MPa之间,检测灵敏度需达到能识别宽度0.1μm的线性缺陷。规定检测需在制造完成后、水压试验前进行,不合格缺陷需打磨修复后重新检测,修复区域周边50mm范围内需再次复检。
五. GB/T 24606-2021《滚动轴承 无损检测 磁粉检测》
作为现行有效标准,其技术要求与2025年修订标准体系保持兼容。标准规定轴承内外圈、滚动体的磁粉检测采用线圈磁化法,磁化电流频率为50Hz至60Hz,磁场强度不低于1.6kA/m。检测介质采用油基磁悬液,磁粉粒度范围为5μm至10μm。缺陷判定阈值明确:表面裂纹长度不超过0.5mm、深度不超过0.1mm为合格,超过该范围需判定为不合格产品,不得出厂使用。
三、磁粉检测的核心作用与技术方法
磁粉检测基于铁磁性材料磁化后缺陷处产生漏磁场,吸附磁粉形成可见磁痕的原理,是工业无损检测的核心方法之一。其核心技术方法分为湿法与干法,连续法与剩磁法,湿法适用于微小缺陷检测,干法多用于大型构件局部检查。检测流程包括表面准备、磁化、施加磁粉、观察记录、退磁与清洗,全程需控制环境温度在10℃至40℃、湿度≤80%RH。该技术可检出宽度0.1μm的表面及近表面缺陷,不受工件大小和几何形状限制,广泛应用于机械、船舶、桥梁、轴承等领域。其核心作用是识别裂纹、夹杂、未熔合等缺陷,预防装备服役期间因缺陷扩展导致的失效,为重大工程和关键零部件质量提供保障,同时通过与国际标准接轨,提升我国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一个工作日加急检测
7*24小时快速响应
十五年检测经验
检测精准,价格透明
超过百个检测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