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包装饮用水检测有哪些最新国家标准?这些标准如何执行?
答:
一、相关标准列举
1. GB 8537—20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饮用天然矿泉水》
2. GB 19298—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包装饮用水》
3. GB 17323—1998《瓶装饮用纯净水》(部分指标仍有参考意义)
4. T/HJX 017 - 2025《“龙江品质”特色产品技术规范 包装饮用水》(团体标准,对特定区域产品规范)
5. T/ZZFSA 009 - 2023《瓶(桶、袋)装饮用水》(团体标准,对包装饮用水生产、检验等环节规范)
二、标准内容介绍
一. GB 8537—20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饮用天然矿泉水》
理化指标方面,界限指标删除了碘化物。旧标准的部分污染物指标并入新标准的限量指标,且新标准限量指标均不保留“<”。其中,砷、镉、铅、汞、硝酸盐(以NO3计)和亚硝酸盐(以NO2计)等6项污染物限量直接参照GB 276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要求不变;耗氧量(以O2计)限量由旧标准的3.0mg/L调整为2.0mg/L 。微生物限量采用二级采样方案,n=5,c=0,m=0,即同时取样5件,全部微生物项目限量均为0,5件样品的全部微生物项目检测结果都必须是0才为合格。若大肠菌群检测采用滤膜法,其单位相应为CFU/100mL 。在包装方面,强调在水源点附近进行包装,不应用容器将水源水运至异地灌装。预包装产品标签除符合GB 7718规定外,还需标示天然矿泉水水源点、产品达标的界限指标、溶解性总固体以及主要阳离子(K+、Na+、Ca2+、Mg2+)的含量范围;当氟含量大于1.0mg/L时,应标注“含氟”字样。
二. GB 19298—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包装饮用水》
原料要求,水源来自公共供水系统的,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要求;来自非公共供水系统的,应符合GB 5749中对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卫生的要求。标识规定,当添加硫酸镁、硫酸锌、氯化钙、氯化钾等食品添加剂调节口味时,需在产品名称邻近位置标示“添加食品添加剂用于调节口味”等类似字样;仅使用加工助剂(如氮气)的,可不标示加工助剂,也不需标识上述字样。名称规范上,包装饮用水名称应真实、科学,不得用水以外成分命名,标签标识应符合GB 7718规定,清晰、醒目、持久,且产品名称不得标注“活化水”“小分子团水”等不科学内容。微生物指标保留了大肠菌群指标,新增铜绿假单胞菌指标,不再保留菌落总数、霉菌和酵母计数、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及志贺氏菌指标 。
三. GB 17323—1998《瓶装饮用纯净水》(部分参考指标)
虽为旧标准,但如电导率等指标在检测瓶装饮用纯净水时仍有参考意义,如规定电导率(25±1℃)(µS/cm)≤10 。
四. T/HJX 017 - 2025《“龙江品质”特色产品技术规范 包装饮用水》
适用于黑龙江省区域内“龙江品质”包装饮用水生产、经营及第三方认证。水源要求为黑龙江省内自然水源,不得使用公共供水系统水源,水质需符合《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对水源水质要求,周边无污染企业并加强生态保护,按相关标准执行水源水质监测及卫生防护。开采规范上要保持水位、水温、水量稳定,禁止过度开采,保护水源免受污染并维持水质原始特征。生产需在水源点附近,符合相关卫生规范,工艺流程为源水→粗滤→精滤→杀菌→灌装封盖等,禁止添加化学物质,仅允许物理处理。质量要求感官指标色度≤5度、浑浊度≤1 NTU,无异物、无异味;理化指标严格限值挥发性酚(≤0.002 mg/L)、氰化物(≤0.05 mg/L)等18项指标;特征性指标需至少满足一项(如pH 7.1 - 8.5、锶≥0.20 mg/L等);污染物符合《GB 2762》,微生物要求大肠菌群和铜绿假单胞菌不得检出。检验规则明确批次与抽样规则,出厂检验项目及型式检验要求等 。
五. T/ZZFSA 009 - 2023《瓶(桶、袋)装饮用水》
规定了瓶(桶、袋)装饮用水定义、技术要求和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签等要求,适用于直接饮用的瓶(桶、袋)装饮用水生产、检验与销售,不适用于饮用天然矿泉水。原料要求来自公共供水系统的源水符合GB 5749规定,来自非公共供水系统的地表水或地下水为源水时,水质需符合GB 5749对生活饮用水水源卫生要求,且源水经处理后加工用水水质符合GB 5749规定。感官要求色度、浑浊度等有相应限值,状态、滋味气味有明确规定。理化指标对pH值、电导率、余氯等有具体数值要求 。微生物限量规定了大肠菌群、铜绿假单胞菌的采样方案及限量 。
三、检测的作用与方法
包装饮用水检测作用关键。通过检测可确保水质安全,避免有害微生物如铜绿假单胞菌、化学物质如重金属超标的水流入市场危害消费者健康。同时保证产品符合国家标准与行业规范,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包装饮用水行业健康发展。检测方法多样,感官检测通过目视比色法及散射法测定色度与浑浊度,专业感官评价小组盲测气味与滋味。理化检测采用电极法测pH值与电导率,原子吸收光谱法测重金属。微生物检测运用平板计数法及多管发酵法分析菌落总数与大肠菌群,利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鉴定致病菌。污染物与添加剂检测通过分光光度法测亚硝酸盐与余氯,离子色谱法及滴定法验证食品添加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