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年糕作为传统米制食品,其检测需依据哪些国标与地方标准?不同标准在检测指标上是否存在差异?
答:
一、标准名称
年糕检测需遵循国家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及部分地方标准,这些标准从原料、感官、理化、微生物等多方面规范年糕生产与质量,以下为主要适用标准:
1. GB 2715-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粮食》
2. GB 2760-202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3. GB 4789.2-202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菌落总数测定》
4. GB 4789.3-202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菌群计数》
5. DB33/ 292-2015《年糕》(浙江省地方标准)
二、标准内容
1. GB 2715-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粮食》
该标准为年糕原料(大米)的基础安全标准,规定原料大米的质量要求。其中,感官要求为具有正常的色泽、气味和滋味,无异味、无霉变、无虫蛀及其他外来污染物;理化指标中,黄曲霉毒素B₁含量≤5.0μg/kg,铅(以Pb计)含量≤0.2mg/kg,镉(以Cd计)含量≤0.2mg/kg,汞(以Hg计)含量≤0.02mg/kg,砷(以As计)含量≤0.15mg/kg;污染物限量需符合标准中对应大米类别的规定,确保原料安全,从源头保障年糕产品质量。
2. GB 2760-202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此标准规范年糕生产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与限量。年糕作为米制品,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包括防腐剂、增稠剂等。其中,防腐剂山梨酸钾(以山梨酸计)最大使用量为1.0g/kg,脱氢乙酸钠(以脱氢乙酸计)最大使用量为0.5g/kg;增稠剂黄原胶最大使用量为5.0g/kg,羧甲基纤维素钠(CMC钠)最大使用量为6.0g/kg。标准明确禁止在年糕中使用非食用物质及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保障年糕食用安全。
3. GB 4789.2-202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菌落总数测定》
该标准规定年糕微生物指标中菌落总数的检测方法与限量要求。检测时,采用平板计数法,样品经均质、稀释后接种于营养琼脂培养基,在36℃±1℃培养48h±2h后计数。年糕产品中菌落总数限量需符合对应产品类别要求,一般情况下,出厂检验菌落总数≤10000CFU/g,销售过程中菌落总数≤30000CFU/g,菌落总数过高表明产品可能受到微生物污染,存在变质风险。
4. GB 4789.3-202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菌群计数》
此标准针对年糕中大肠菌群的检测与限量制定规范。检测采用平板计数法或MPN法(最可能数法),平板计数法需将样品稀释后接种于VRBA培养基,36℃±1℃培养24h±2h后进行菌落计数与鉴定;MPN法通过接种不同稀释度样品于LST肉汤培养基,观察产气情况并查表确定MPN值。年糕中大肠菌群限量为≤30MPN/100g,大肠菌群是粪便污染指示菌,其含量超标意味着产品可能受到粪便污染,存在传播肠道疾病的风险。
5. DB33/ 292-2015《年糕》(浙江省地方标准)
该地方标准在国标基础上,结合浙江省年糕生产特点细化要求。感官要求除正常色泽、气味外,规定年糕形态完整、质地均匀、无明显杂质,断面结构紧密;理化指标中,水分含量≤65.0%,酸度(以乳酸计)≤2.0g/kg,pH值范围为4.0-7.0;微生物指标与国标一致,同时增加净含量偏差要求,符合《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单件净含量负偏差不得超过标注净含量的4.5%,批量平均净含量不得低于标注净含量,进一步规范当地年糕产品质量。
三、检测的重要性、方法与作用
年糕检测对保障食品安全、规范市场秩序具有重要意义。从重要性来看,年糕以大米为原料,生产过程中易受微生物污染、原料污染物残留及食品添加剂滥用等问题影响,通过检测可及时发现质量隐患,避免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保护消费者健康。
检测方法需依据上述对应标准执行,原料检测采用国标GB 2715-2016,通过感官鉴别、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重金属含量;食品添加剂检测按GB 2760-2024,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防腐剂、增稠剂含量;微生物检测分别采用GB 4789.2-2020和GB 4789.3-2022规定的平板计数法、MPN法等。
检测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把控原料质量,确保大米符合安全标准,杜绝污染物超标的原料进入生产环节;二是监督生产过程,防止食品添加剂超范围、超限量使用,减少微生物污染风险;三是规范产品流通,通过检测判定年糕是否符合质量标准,为市场监管提供依据,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同时为消费者选购安全、优质的年糕产品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