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玉米糁检测标准GB/T - 2025修订版有哪些关键变化?对玉米糁检测有何重要意义?
答:
一、标准名称
1. GB/T 22496 - 2008《玉米糁》(虽为旧版,但修订版基于此,具有参考意义)
2. GB 5009.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水分的测定》
3. GB 5009.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灰分的测定》
4. GB 5009.22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粗脂肪的测定》
5. GB/T 20570 - 2015《玉米储存品质判定规则》
二、标准内容
1. GB/T 22496 - 2008《玉米糁》相关内容(修订基础):该标准规定玉米糁是以符合GB 1353规定的玉米为原料,经除杂等工序加工而成的颗粒状产品。按颗粒粗细度分为大、中、粗、细玉米糁。质量指标包含水分、灰分、粗脂肪、含砂量、磁性金属物、脂肪酸值等要求。例如水分含量规定≤14.5% ,这主要基于本国气候和加工、流通、储藏情况以及对安全水分的要求确定,同时参考了国际和美国相关标准,并结合了国家标准《小麦粉》和《玉米粉》水分含量要求的一致性原则。修订版对部分内容进行调整,如修改玉米糁定义描述,将加工工序增加“脱皮”,“颗粒状产品”改为“碎粒状产品”,更贴合当今加工工艺。
2. GB 5009.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水分的测定》:该标准提供了食品中水分测定的多种方法,适用于各类食品,包括玉米糁。直接干燥法适用于在101℃ - 105℃下,不含或含其他挥发性物质甚微的食品中水分的测定;减压干燥法适用于糖、味精等易分解的食品中水分的测定;蒸馏法适用于含较多挥发性物质的食品如香辛料等中水分的测定等。在玉米糁检测中,常采用直接干燥法,通过精确称取一定量玉米糁样品,在规定温度下干燥至恒重,根据样品前后质量差计算水分含量。
3. GB 5009.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灰分的测定》:适用于各类食品中灰分含量的测定。食品经灼烧后所残留的无机物质称为灰分。测定方法有灼烧重量法等,即将样品炭化后,置于高温炉中灼烧,使有机物质被氧化分解,以二氧化碳、氮的氧化物及水等形式逸出,而无机物质以硫酸盐、磷酸盐、碳酸盐、氯化物等无机盐和金属氧化物的形式残留下来,这些残留物即为灰分,通过称量残留物质量计算灰分含量。在玉米糁检测中,灰分作为反映加工精度(含皮层多少)的重要指标,修订版将玉米糁产品的灰分含量限值从原来的1.0%降为0.8%(干基) ,因随着我国玉米粉糁加工技术和设备进步,国内主要加工企业玉米糁产品灰分值多在0.20 - 0.60%(干基)范围内,均不超过0.8%。
4. GB 5009.22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粗脂肪的测定》:规定了食品中粗脂肪测定的方法,适用于各类食品中粗脂肪含量的测定。方法包括索氏抽提法、酸水解法等。索氏抽提法适用于游离态脂肪含量较高、结合态脂肪含量较少的食品;酸水解法适用于各类食品中脂肪的测定,特别是加工后的混合食品以及不易除去水分的样品。在玉米糁检测中,粗脂肪含量是反映加工过程脱胚程度(或玉米糁含胚芽多少)的重要标志,修订版将玉米糁产品的粗脂肪含量限值从原来的2.0%降低为1.6%(干基) ,经对国内一批玉米糁产品检测,粗脂肪含量(干基)多在0.3 - 0.9%范围内,大大低于国际标准限值2.25%和我国原标准指标2.0%。
5. GB/T 20570 - 2015《玉米储存品质判定规则》:该标准规定了玉米储存品质的判定规则,包括色泽、气味、脂肪酸值、品尝评分值等指标。在玉米糁检测中,主要涉及脂肪酸值指标。脂肪酸值是反映玉米糁中游离脂肪酸含量的指标,玉米糁中的脂肪在酶作用下会自然氧化分解为游离脂肪酸,随着其含量升高,玉米糁质量变劣,因此脂肪酸值体现玉米糁的“新鲜度”,是保证玉米糁食用品质正常的重要指标。修订版玉米糁脂肪酸值检测采用该标准附录A方法,指标仍采用原规定要求为≤70 mg KOH/100g(干基) 。
三、检测重要性、方法
玉米糁检测对于保障食品安全与质量至关重要。从食品安全角度,可有效规避如黄曲霉毒素污染、重金属超标等风险,降低消费者健康隐患;从质量层面,能帮助生产企业把控产品质量,提升市场竞争力,也利于监管机构对市场流通产品进行质量监督。检测方法涵盖多种:感官检测,通过观察玉米糁色泽、颗粒均匀度,嗅其气味,品尝口感判断有无异味、霉变等;理化检测,利用专业仪器如烘箱测定水分含量,马弗炉测定灰分,索氏提取装置测定粗脂肪等;微生物检测,采用平板计数法等测定玉米糁中大肠菌群、霉菌和酵母等微生物数量,确保符合卫生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