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蚝油检测国家标准GB/T有哪些?其实施要点包含什么?
答:
一、标准名称
1. GB/T 21999-2008《蚝油》
2. GB 5009.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水分的测定》
3. GB 5009.4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氯化物的测定》
4. GB 5009.22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酸价的测定》
5. GB 5009.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果糖、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乳糖的测定》
二、标准内容
一. GB/T 21999-2008《蚝油》规定了蚝油的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签、包装、运输、贮存。适用于以新鲜或冻蚝为原料加工制成的蚝油产品。技术要求涵盖感官要求,如色泽金黄、透明度好,具有鲜蚝香味;理化指标方面,水分不得超过85%,挥发性物质不得少于8%,盐度含盐量需在3%-8%之间,pH值在5.0~6.5之间,且铅、砷、汞、镉等重金属残留量不得超过国家食品安全标准规定。出厂检验项目为感官要求和净含量,理化指标中的食盐、总酸、氨基酸态氮、总固形物、挥发性盐基氮,卫生指标中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型式检验项目包括本标准中规定的全部项目,型式检验每年一次,有特定情况时亦应进行。
二. GB 5009.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水分的测定》规定了食品中水分含量测定的仲裁法(直接干燥法)及其他分析方法,如减压干燥法、蒸馏法等。直接干燥法适用于在101℃~105℃下,不含或含其他挥发性物质甚微的食品,通过干燥前后的质量差计算水分含量。减压干燥法适用于糖、味精等易分解的食品,在减压条件下较低温度进行干燥,以减少样品分解损失。蒸馏法适用于含较多挥发性物质的食品,如油脂、香辛料等,利用与水互不相溶的高沸点有机溶剂与样品中的水分共沸蒸馏,收集馏出液计算水分含量。
三. GB 5009.4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氯化物的测定》包含了食品中氯化物测定的多种方法,如硝酸银滴定法、电位滴定法和佛尔哈德法等。硝酸银滴定法适用于各类食品中氯化物的测定,在中性至弱碱性范围内,以铬酸钾为指示剂,用硝酸银标准滴定溶液滴定氯化物,生成氯化银沉淀,过量的硝酸银与铬酸钾反应生成砖红色铬酸银沉淀,指示滴定终点。电位滴定法通过测量滴定过程中电池电动势的变化来确定滴定终点,适用于颜色较深或浑浊的食品样品中氯化物的测定。佛尔哈德法分为直接滴定法和返滴定法,直接滴定法在酸性溶液中,以铁铵矾为指示剂,用硫氰酸铵标准滴定溶液滴定银离子,至出现红色络合物为终点;返滴定法适用于食品中氯离子的测定,先加入过量的硝酸银标准溶液,使氯离子完全沉淀,再用硫氰酸铵标准滴定溶液滴定剩余的硝酸银,根据消耗的硝酸银和硫氰酸铵的量计算氯化物含量。
四. GB 5009.22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酸价的测定》规定了食品中酸价测定的滴定法和电位滴定法。滴定法适用于油脂和含油食品,通过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滴定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以酚酞为指示剂,滴定至溶液呈微红色且30s内不褪色为终点,根据消耗的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计算酸价。电位滴定法以玻璃电极为指示电极,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用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滴定,根据电位突跃确定滴定终点,适用于各类油脂和含油食品中酸价的测定,尤其适用于深色或浑浊样品。
五. GB 5009.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果糖、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乳糖的测定》规定了食品中果糖、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乳糖含量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法、酶-比色法及蒽酮比色法等。高效液相色谱法适用于各类食品中果糖、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乳糖的测定,样品经处理后,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用示差折光检测器或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酶-比色法利用特定的酶对糖类进行催化反应,通过比色测定反应产物的吸光度,计算样品中糖类含量,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准确性。蒽酮比色法适用于食品中总糖含量的测定,糖类经浓硫酸脱水生成糠醛或糠醛衍生物,与蒽酮试剂缩合生成蓝绿色化合物,在620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与标准曲线比较定量。
三、检测作用
蚝油检测具有多方面重要作用。从食品安全角度,可检测微生物指标如菌落总数、大肠菌群,以及重金属、添加剂合规性等,保障消费者饮食安全,避免食源性疾病及有害物质摄入。在质量把控方面,通过测定氨基酸态氮含量衡量鲜味强度,总氮含量评估蛋白质总量,盐分控制咸度与防腐效果,总糖含量明确风味调节情况,粘稠度反映浓缩工艺与品质稳定性等,有助于生产企业优化生产工艺,提升产品质量,维护品牌声誉。从市场秩序角度,规范的检测能筛选出不合格产品,防止劣质、掺假蚝油流入市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推动蚝油行业健康发展。检测方法包括感官检测色泽、气味、组织状态和杂质,理化指标检测水分、pH值、盐分、总糖、氨基酸态氮等,微生物安全检测沙门氏菌等致病菌,以及通过DNA检测等手段进行真伪鉴别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