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钢筋除锈剂检测标准与行业规范有何关联?不同标准在检测要求上有哪些差异?
答:
一、标准名称
钢筋除锈剂的检测需依据多项国内标准,这些标准从不同角度对除锈剂的性能、检测方法等进行了规范,是保障钢筋除锈剂质量的重要依据。
1. GB/T 8923.1-2011《涂覆涂料前钢材表面处理 表面清洁度的目视评定 第1部分:未涂覆过的钢材表面和全面清除原有涂层后的钢材表面的锈蚀等级和处理等级》
2. JG/T 539-2017《钢筋除锈剂》
3. GB/T 17657-2013《人造板及饰面人造板理化性能试验方法》(部分条款涉及相关检测原理)
4. GB/T 23937-2009《混凝土结构工程用防腐阻锈剂》(部分内容可参考应用于钢筋除锈剂的相关检测)
5. JC/T 2037-2010《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其中部分检测方法可借鉴到钢筋除锈剂的性能检测中)
二、标准内容
1. GB/T 8923.1-2011主要规定了涂覆涂料前未涂覆过的钢材表面和全面清除原有涂层后的钢材表面的锈蚀等级和处理等级的目视评定方法。该标准将钢材表面的锈蚀程度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A等级为钢材表面完全覆盖着氧化皮而几乎没有铁锈;B等级为钢材表面已开始锈蚀,氧化皮已开始剥落;C等级为钢材表面氧化皮已因锈蚀而剥落或者可以刮除,且有少量点蚀;D等级为钢材表面氧化皮已因锈蚀而全面剥落,且已普遍发生点蚀。同时,对经处理后的钢材表面处理等级也有明确的目视评定标准。
2. JG/T 539-2017是专门针对钢筋除锈剂的标准,明确了钢筋除锈剂的术语和定义、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在要求方面,该标准规定除锈剂的外观应均匀,无分层、沉淀和结块;除锈性能上,对于锈蚀等级为B级的钢筋,除锈后钢筋表面的锈蚀清除率应不小于90%,对于C级锈蚀的钢筋,清除率应不小于85%;对钢筋的保护性能,经中性盐雾试验后,钢筋表面锈蚀面积应不大于5%;对混凝土的适应性,除锈剂与水泥混合后不应产生快速凝结或缓凝现象,其抗压强度比(28d)应不小于90%。试验方法部分详细描述了除锈性能、保护性能、与混凝土适应性等的具体检测步骤。
3. GB/T 17657-2013虽然主要针对人造板及饰面人造板,但其中涉及的化学分析方法、物理性能测试原理等,在钢筋除锈剂的成分分析、部分物理性能检测中可参考应用。例如,其中关于溶液浓度的测定、物质含量的分析等方法,可为除锈剂中有效成分的检测提供思路。
4. GB/T 23937-2009针对混凝土结构工程用防腐阻锈剂,其对钢筋的保护原理与钢筋除锈剂有一定相似性。该标准中关于钢筋在模拟混凝土孔隙液中的腐蚀行为测试、电化学性能检测等内容,可作为钢筋除锈剂保护性能检测的参考。如其中规定的钢筋极化电阻的测定方法,可用于评估除锈剂对钢筋的保护效果。
5. JC/T 2037-2010中的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其与钢筋、混凝土的相互作用关系,与钢筋除锈剂有部分共通之处。该标准中关于材料在混凝土中的渗透性能、对钢筋的长期保护效果等检测方法,可借鉴到钢筋除锈剂的相关性能检测中,例如检测除锈剂在钢筋表面的渗透深度、长期使用后对钢筋锈蚀的抑制效果等。
三、检测的作用与方法
钢筋除锈剂检测的作用在于确保其性能符合使用要求,保障钢筋在混凝土结构中的耐久性和安全性。通过检测,可以判断除锈剂的除锈效果是否达标,避免因除锈不彻底导致钢筋继续锈蚀,影响结构强度;同时,检测其对钢筋的保护性能,防止除锈后的钢筋再次快速锈蚀;检测与混凝土的适应性,可避免因除锈剂影响混凝土的凝结和强度,确保结构施工质量。
检测方法多样,对于除锈性能,通常采用目视法结合称重法,先对锈蚀钢筋称重,经除锈剂处理后再次称重,计算锈蚀清除率;保护性能检测常用中性盐雾试验,将处理后的钢筋置于盐雾箱中,一定时间后观察锈蚀情况;与混凝土的适应性检测则通过制备掺有除锈剂的混凝土试块,测定其凝结时间和抗压强度,与基准混凝土对比。这些方法科学、直观,能有效反映钢筋除锈剂的实际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