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灌缝胶检测有哪些关键标准?行业应用中如何依据CMA/CNAS认证开展检测?
答:
一、标准名称(灌缝胶检测相关国内标准,适用于CMA/CNAS认证检测场景)
1. GB/T 2366-2008《橡胶密封制品 贮存指南》
2. JT/T 740-2023《路面橡胶沥青灌缝胶》
3. DB11/T 1915-2021《城镇道路灌缝胶应用技术规程》
4. DB32/T 3966-2021《公路沥青路面灌缝胶技术要求》
5. Q/CR 562-2019《铁路混凝土桥面防水层用灌缝胶》
二、标准内容(各标准对灌缝胶的技术要求与检测规范)
一. GB/T 2366-2008《橡胶密封制品 贮存指南》规定,灌缝胶作为橡胶密封制品的一种,需在温度0℃~30℃、相对湿度不超过80%的环境中贮存,远离热源、阳光直射及腐蚀性物质。贮存期限根据产品类型不同有所差异,天然橡胶基灌缝胶最长贮存期为6个月,合成橡胶基灌缝胶最长贮存期为12个月。标准同时明确,贮存期间应定期检查产品外观,出现龟裂、硬化或发粘现象的产品不得投入使用。
二. JT/T 740-2023《路面橡胶沥青灌缝胶》对公路路面用橡胶沥青灌缝胶的技术指标作出详细规定。在物理性能方面,要求25℃时针入度为50~150(0.1mm),15℃时延度不小于50mm,软化点不低于60℃,弹性恢复率在25℃时不小于70%。低温性能方面,-10℃时的锥入度不小于30(0.1mm),-20℃时的低温拉伸量不小于15mm。此外,标准还规定了灌缝胶的蒸发损失率不大于2.0%,贮存稳定性(软化点差)不大于5℃,与石料的粘附性等级不低于4级。
三. DB11/T 1915-2021《城镇道路灌缝胶应用技术规程》针对城镇道路特点,对灌缝胶的选择、施工及检测提出要求。按使用环境温度将灌缝胶分为高温型(适用最高温度≥60℃)、常温型(适用温度-10℃~50℃)和低温型(适用最低温度≤-20℃)。技术指标中,高温型灌缝胶的软化点不低于70℃,低温型灌缝胶的-25℃低温弹性恢复率不小于60%。标准还规范了灌缝胶施工前的路面预处理要求,如裂缝宽度≥5mm时需进行清缝和干燥处理,深度与宽度比宜控制在2:1~3:1之间。
四. DB32/T 3966-2021《公路沥青路面灌缝胶技术要求》结合江苏省气候特点,对灌缝胶的耐候性和耐久性提出补充要求。在热老化性能方面,经168h老化试验后,软化点变化量不超过±8℃,针入度比不小于60%。低温抗裂性能采用-30℃冷冻循环试验,要求经20次循环后,灌缝胶无开裂现象。标准同时规定,灌缝胶的施工温度应根据产品类型调整,热熔型灌缝胶的加热温度控制在180℃~210℃,不得超过230℃,以避免材料降解。
五. Q/CR 562-2019《铁路混凝土桥面防水层用灌缝胶》适用于铁路混凝土桥面防水层接缝密封用灌缝胶,要求产品具有良好的耐水性和粘结性能。在水中浸泡7d后,粘结强度保持率不小于80%,体积变化率控制在-2%~+2%范围内。耐紫外线老化性能方面,经168h紫外线照射后,拉伸强度保持率不小于70%,断裂伸长率保持率不小于60%。标准还规定,灌缝胶的施工环境温度应在5℃~35℃之间,施工后24h内不得受雨水浸泡。
三、检测的作用与方法
灌缝胶检测是保障道路、铁路等基础设施耐久性的关键环节,通过CMA/CNAS认证的检测可确保数据准确性和权威性,为工程质量验收提供依据。检测能有效识别灌缝胶是否符合对应标准要求,避免因材料性能不达标导致的路面开裂、渗水等病害,降低后期维护成本。
检测方法需依据对应标准执行,物理性能检测包括针入度(采用针入度仪,试样温度控制在25℃±0.1℃)、延度(延度仪拉伸速度50mm/min)、软化点(环球法测定)等指标测试;低温性能检测使用低温锥入度仪和低温拉伸试验机,控制温度偏差不超过±0.5℃;耐老化性能通过老化试验箱进行热老化、紫外线老化处理后,再测定相关性能变化。检测过程中需严格遵循样品制备规范,每个指标至少进行3次平行试验,取算术平均值作为结果,偏差超过标准允许范围的试验需重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