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2025年房屋抗震检测有哪些最新标准?这些标准的适用范围是什么?如何进行房屋抗震检测?
答:
一、标准名称
1.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9度地区的现有建筑的抗震鉴定,旨在贯彻地震工作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减轻地震破坏,减少损失,对现有建筑的抗震能力进行鉴定,并为抗震加固或采取其他抗震减灾对策提供依据。

2. 《构筑物抗震鉴定标准》(GB 50117):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 - 9度地区的现有构筑物的抗震鉴定。其修订内容与《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等工程建设强制性国家规范配套,对不同后续使用年限的要求和地震调整系数的规定进行修订,完善对于6度时的计算要求以及不同类型构筑物的抗震措施要求,增加风电塔架、输电铁塔、新型储能装置等构筑物内容,并补充性能化鉴定的相关内容。
3. 《农村房屋建筑抗震技术标准》(DB37/T 5091):该标准适用于特定地区农村房屋建筑抗震相关技术要求,以减轻农村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目的。此次修订结合震害调查结果,进一步规定了场地、地基和基础,砖砌体、砖木结构、石结构和钢丝网架混凝土复合墙板结构房屋以及过梁计算等内容 。
二、标准内容
一.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现有建筑应根据其重要性和使用要求,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分为四类。甲类建筑,抗震验算和构造均应按专门规定采用;乙类建筑,抗震验算可按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用,抗震构造除9度外可按提高一度的要求采用;丙类建筑,抗震验算和构造均应按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用;丁类建筑,7~9度时,抗震验算可适当降低要求,抗震构造可按降低一度的要求采用,6度时可不做抗震鉴定 。现有建筑应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选择不同的后续使用年限,不同后续使用年限的建筑,其抗震鉴定方法也不同。后续使用年限30年的A类建筑,采用本标准各章规定的A类建筑抗震鉴定方法;后续使用年限40年的B类建筑,采用本标准各章规定的B类建筑抗震鉴定方法;后续使用年限50年的C类建筑,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要求进行抗震鉴定。
二. 《构筑物抗震鉴定标准》(GB 50117):在与相关强制性国家规范配套方面,从各个细节确保与整体规范体系的一致性。对于不同后续使用年限要求的修订,使标准更贴合实际使用情况。例如调整地震调整系数规定,能更精准地评估不同年限构筑物在地震中的表现。完善6度时计算要求,填补之前可能存在的计算空白,让6度设防地区的构筑物抗震鉴定有更明确的计算依据。新增的风电塔架、输电铁塔、新型储能装置等构筑物内容,是适应现代能源设施发展的需求,对这些新型构筑物的抗震鉴定给出规范指导。性能化鉴定相关内容的补充,丰富了鉴定手段,使鉴定结果更能反映构筑物在不同性能指标下的抗震能力 。
三. 《农村房屋建筑抗震技术标准》(DB37/T 5091):在场地方面,对农村房屋选址的地质条件等有明确要求,避免在不利地段建房。地基和基础部分,规定了不同类型基础的设计和施工要求,以保证基础的稳定性。对于砖砌体结构房屋,对砖的强度等级、砌筑方式、墙体厚度等都有细致规定;砖木结构房屋,对木材的材质、木构件与砖砌体的连接方式等作出要求;石结构房屋,针对石材的选用、墙体砌筑工艺等进行规范;钢丝网架混凝土复合墙板结构房屋,从墙板的材料性能到安装固定方式都给出标准。过梁计算部分,明确了过梁的荷载取值、计算方法等,确保过梁在地震等作用下的安全性 。
三、检测作用,方法,流程
房屋抗震检测作用重大。从保障生命安全角度,通过检测可提前发现房屋结构的薄弱环节,及时加固,在地震发生时降低房屋倒塌风险,保护居民生命。在减少财产损失方面,经检测加固后的房屋能更好地抵御地震冲击力,降低屋内财产因房屋损坏而遭受的损失。检测方法包含收集房屋地质勘察报告、竣工图和工程验收文件等原始资料,必要时补充勘察。现场勘察涵盖场地地质情况、结构分析、构件检测、节点检测以及变形检测等。通过理论计算分析确定结构实际承载能力和耐久性等级,评定抗震等级,得出鉴定结论,对不满足抗震要求的房屋提出加固措施建议。检测流程严谨,从资料收集到现场勘察,再到鉴定分析和结论出具,环环相扣。检测要求使用高精度仪器设备,检测人员需具备专业资质,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规范操作,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一个工作日加急检测
7*24小时快速响应
十五年检测经验
检测精准,价格透明
超过百个检测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