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塑料奶瓶检测执行哪些国家标准?有毒有害物质如何检测?
答:
一、标准名称
1. GB 38995-2020《婴幼儿用奶瓶和奶嘴》
2. GB 4806.6-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塑料树脂》
3. GB 4806.7-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
4. GB 31604.8-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 总迁移量的测定》
5. GB 9685-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用添加剂使用标准》
二、标准内容
1.GB 38995-2020
该标准首次对婴幼儿用奶瓶的物理安全性能提出强制性要求,涵盖塑料、玻璃、硅胶等材质制品。技术要求包含容量偏差(±5%或±5mL)、抗压变形率(≤10%)、透光率(液面清晰可见)及印刷油墨附着力(1级划格测试)。附加要求中明确塑料奶瓶需通过200N针刺测试,玻璃奶瓶需满足耐热冲击温差≤45℃、内应力≤4级等技术指标。安全警示条款强制标注材质类型、消毒方法及风险提示,例如钠钙玻璃需标明“急冷急热温差不可超过45℃”。
2.GB 4806.6-2016
该标准规范食品接触用塑料树脂的卫生要求,明确聚乙烯(PE)、聚丙烯(PP)等树脂的纯度标准。规定树脂中特定单体残留限量,如聚碳酸酯(PC)的双酚A迁移量≤0.6mg/kg,丙烯腈迁移量(ABS材质)≤0.02mg/kg。对合成树脂的聚合工艺提出要求,禁止使用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并对重金属总量设定≤1.0mg/kg的阈值。
3.GB 4806.7-2016
该标准针对塑料奶瓶成品制定全项检测指标,包括总迁移量(≤10mg/dm²)、高锰酸钾消耗量(≤10mg/kg)、重金属(以Pb计≤1mg/kg)。物理性能要求涵盖抗压变形(直径变化率≤10%)、耐沸水性能(100℃/30min无渗漏)。特定材质附加检测项目包括PET材质锑迁移量≤0.05mg/kg,PS材质苯乙烯残留量≤1000mg/kg。
4.GB 31604.8-2016
该检测方法标准规定总迁移量测试需采用4%乙酸、10%乙醇或橄榄油作为食品模拟物,测试条件分20℃/24h和70℃/2h两种模式。要求迁移池浸泡液体积按6dm²/L比例配置,蒸发残渣测定精度需达0.1mg。针对奶瓶弧形结构,标准明确可采用部分浸泡法,但需保证有效接触面积计算准确。
5.GB 9685-2016
该标准建立食品接触材料添加剂许可清单,明确允许使用的抗氧化剂、着色剂等1139种物质及其最大使用量。禁用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等6类增塑剂,限定二氧化钛(TiO₂)添加量≤1%。对奶瓶印刷油墨提出迁移量双控要求:单一物质≤0.01mg/kg,总量≤0.05mg/kg。
三、检测项目
1.总迁移量检测
采用全浸没法或部分浸泡法,将奶瓶按实际接触面积折算后浸入食品模拟液,测定非挥发性物质总量。橄榄油模拟物需控制在(25±1)℃避光条件,乙酸溶液需调节pH至2.5±0.1。该指标直接反映塑料材料稳定性,超出限值表明材料易释放低分子化合物。
2.重金属检测
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测定铅、镉、汞等8种元素,其中铅限量≤0.01mg/kg,镉≤0.005mg/kg。针对聚氯乙烯(PVC)材质需额外检测钡、硒迁移量,阈值分别为≤1.0mg/kg和≤0.5mg/kg。
3.双酚A(BPA)检测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检测限达0.002mg/kg。测试条件模拟高温使用场景,将奶瓶置于70℃水中浸泡2小时。标准规定迁移量不得检出(<0.01mg/kg),PC材质奶瓶需进行破坏性刮擦试验。
4.邻苯类增塑剂检测
涵盖DEHP、DINP等6种物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检测限为0.05mg/kg。样品需经正己烷超声萃取30分钟,迁移量要求≤1.5mg/kg。针对硅胶奶嘴需增加壬基酚(NP)检测,限量≤0.01mg/kg。
5.特定物质迁移检测
包括2,2-二(4-羟苯基)丙烷(≤0.6mg/kg)、己内酰胺(≤15mg/kg)等物质。采用固相萃取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检测,对聚砜类材质需增加4,4'-二氯二苯砜迁移量测试,限量≤0.05mg/kg。
所有检测项目需在CNAS/CMA认证实验室开展,设备包含恒温迁移池、微波消解仪及三重四极杆质谱仪等。测试报告需明确标注依据标准、模拟条件及检出限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