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食品凝固剂检测国家标准GB有哪些最新要求?食品凝固剂检测的方法有哪些?
答:
一、标准名称
1. GB 2760-202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2. SN/T 2360.19-2009《进出口食品添加剂检验规程 第19部分:稳定和凝固剂》
3. GB 1886.45-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氯化钙》
4. GB 25584-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氯化镁》
5. GB 7657-2005《食品添加剂 葡萄糖酸-δ-内酯》
二、标准内容
一.GB 2760-202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此标准规定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使用范围及最大使用量或残留量 。在食品凝固剂方面,明确指出了如氯化钙、氯化镁、葡萄糖酸-δ-内酯等常见凝固剂可使用的食品类别以及对应的最大使用量。例如,氯化钙在稀奶油中虽未明确最大使用量,但在果酱、水果罐头、蔬菜罐头中的最大使用量为1.0g/kg ,在装饰糖果、顶饰(非水果材料)、甜汁和调味糖浆中最大使用量为0.4g/kg ,在其他饮用水(自然来源饮用水除外)中,以钙计最大使用量为36mg/L(相当于0.1g/L氯化钙) 。氯化镁用于豆类制品时,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葡萄糖酸-δ-内酯则可在各类食品中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
二.SN/T 2360.19-2009《进出口食品添加剂检验规程 第19部分:稳定和凝固剂》,该标准规定了进出口食品添加剂稳定和凝固剂的技术要求、抽样、检验、结果评价、综合评定和处置及复验的原则 。适用于进出口食品添加剂(稳定和凝固剂)的检验。在技术要求上,对各类稳定和凝固剂的外观、性状、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等都可能有相应规定,抽样环节明确了抽样的方法、数量等,检验则涵盖了物理检验、化学检验等多种手段,以确保进出口的食品凝固剂符合相应质量和安全要求。
三.GB 1886.45-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氯化钙》,规定了食品添加剂氯化钙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要求方面包括氯化钙的感官要求(如色泽、状态)、理化指标(如氯化钙含量、酸碱度、重金属含量等)。例如,氯化钙含量需符合相应规格要求,重金属(以铅计)含量应不超过一定限量 。试验方法涉及到对各项指标的检测手段,如通过化学滴定法测定氯化钙含量,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重金属含量等 。检验规则明确了产品的组批、抽样方式以及判定规则等。
四.GB 25584-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氯化镁》,对食品添加剂氯化镁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等作出规定 。要求包含外观(白色片状、粒状或块状)、理化指标(氯化镁含量、硫酸根含量、铅含量、砷含量等)。如氯化镁含量应达到一定标准,硫酸根含量不能超标,铅、砷等有害重金属含量需严格控制在极低水平 。试验方法针对各项指标有具体检测流程,检验规则规范了从产品出厂检验到型式检验的一系列操作及判定准则。
五.GB 7657-2005《食品添加剂 葡萄糖酸-δ-内酯》,规定了该食品添加剂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要求涵盖外观(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理化指标(葡萄糖酸-δ-内酯含量、重金属含量、砷含量等)。例如,葡萄糖酸-δ-内酯含量需满足一定范围,以保证其凝固效果及安全性 。试验方法有针对含量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检验规则明确了产品质量判定的依据和流程。
三、检测重要性及方法
食品凝固剂检测至关重要。通过检测能确保食品中凝固剂的使用符合国家标准,保障食品安全。若凝固剂使用不当或超标,可能影响食品的品质和安全性,如改变食品的口感、质地,甚至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检测方法多样,物理检测可观察凝固剂的外观、色泽、状态等;化学检测通过滴定、比色、光谱分析等手段测定凝固剂的成分含量、酸碱度、重金属含量等 。例如,用化学滴定法测定氯化钙、氯化镁等的含量,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重金属。微生物检测则针对可能存在的有害微生物进行检验,确保凝固剂的微生物安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