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作为建筑工程的核心材料,其耐久性直接影响结构安全性与使用寿命。本文依据《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2-2024)、《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JGJ/T193-2009)等行业规范,系统梳理检测项目及技术要点。
一、基本耐久性能检测
1.抗渗性
检测方法:采用渗水高度法(恒定水压)或逐级加压法(分级加压),通过渗水深度或抗渗等级(P4-P12)评价。例如,P10表示混凝土可承受1.0MPa水压不渗透。
适用场景:地下工程、水工结构等需防渗漏部位。
2.抗冻性
测试分类:快冻法(抗冻等级F50-F400)与慢冻法(抗冻标号D25-D300以上)。例如,F250表示混凝土经受250次快速冻融循环后强度损失≤25%。
区域要求:寒冷地区(如北京)需达到F250级抗冻标准。
3.抗氯离子渗透性
试验方法:
电通量法:测量60V电压下6小时内通过混凝土的电量,划分Q-Ⅰ至Q-Ⅴ等级(电通量4000C至500C)。
RCM法:测定氯离子迁移深度计算扩散系数,划分RCM-Ⅰ至RCM-Ⅴ等级(扩散系数4.5×10⁻¹²至1.5×10⁻¹²m²/s)。
工程应用:海洋环境、盐渍地区等氯盐侵蚀场景。
二、特殊环境适应性检测
1.抗硫酸盐侵蚀
等级划分:通过干湿循环次数确定KS30-KS150等级,KS90表示混凝土经90次循环后强度损失≤25%。
检测标准:依据GB/T50082-2024进行加速侵蚀试验。
2.抗碳化性能
指标判定:碳化深度分为T-Ⅰ至T-Ⅴ级(0.1mm至30mm),T-Ⅲ级对应碳化深度10-20mm。
试验条件:模拟CO₂环境加速碳化,检测28天或56天碳化深度。
3.碱骨料反应抑制性
检测重点:评估混凝土中碱与活性骨料的化学反应风险,通过膨胀率测定判断材料配伍合理性。
三、长期性能与早期缺陷检测
1.早期抗裂性
试验方法:约束条件下观测24小时内开裂情况,按单位面积总开裂面积划分L-Ⅰ至L-Ⅴ级(≥1000mm²/m²至<100mm²/m²)。
工程意义:预防施工阶段因收缩应力产生的结构性裂缝。
2.收缩性能
测试要求:测定180天收缩率,波纹管法为标准试验方法之一。
数据应用:优化配合比,降低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风险。
四、现场质量验证检测
1.强度与缺陷检测
强度验证:采用回弹法、超声-回弹综合法等间接法,争议时以钻芯法为最终依据。
缺陷识别:超声双面对测或冲击回波法检测内部空洞、裂缝,辅以钻芯验证。
2.碳化深度检测
操作规范:按《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23)测定碳化边界,评估钢筋保护层有效性。
聚检通(www.qijiankeji.com)提供涵盖上述检测项目的全流程技术服务,支持GB、JGJ等标准合规性验证,助力工程耐久性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