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果制品作为高糖高脂食品,其添加剂与色素的合规性直接影响产品安全性。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24)要求,糖果类产品需重点检测防腐剂、甜味剂、着色剂等23项关键指标。聚检通实验室提供从原料到成品的全流程检测服务,检测周期7-10个工作日,报告有效期为2年。
一、防腐剂检测项目
1. 苯甲酸及其钠盐(GB 5009.28-2024)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限量标准≤0.5g/kg(以苯甲酸计)。过量使用会抑制肠道菌群,影响矿物质吸收。某知名糖果企业通过聚检通季度抽检,发现某批次硬糖苯甲酸超标0.2g/kg,及时召回避免市场风险。
2. 山梨酸及其钾盐(GB 5009.28-2024)
检测方法与苯甲酸相同,限量标准≤1.0g/kg。该物质在酸性环境下抑菌效果显著,但长期过量摄入可能干扰代谢系统。
二、甜味剂检测项目
1. 三氯蔗糖(GB 5009.263-2023)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检测,限量标准≤0.3g/kg。其甜度为蔗糖的600倍,需严格控制添加量,避免影响产品风味平衡。
2. 阿斯巴甜(GB 5009.263-2023)
检测方法同上,限量标准≤0.6g/kg。该物质含苯丙氨酸,需在标签标注警示语。某代糖糖果企业通过聚检通原料预检测,避免了因原料批次差异导致的成品超标问题。
三、着色剂检测项目
1. 合成色素(GB 5009.35-2024)
包含苋菜红、胭脂红等12种水溶性色素,采用液相色谱法检测,限量标准根据产品类别不同介于0.05-0.5g/kg。某儿童糖果品牌因柠檬黄超标被市场监管部门处罚案例,凸显定期检测的重要性。
2. 天然色素(GB 5009.35-2024)
检测β-胡萝卜素、胭脂虫红等5种天然来源色素,需注意天然不等于无害,如β-胡萝卜素过量摄入可能导致皮肤黄染。
四、其他关键指标
1. 抗氧化剂(GB 5009.32-2023)
检测丁基羟基茴香醚(BHA)、二丁基羟基甲苯(BHT)等,限量标准≤0.2g/kg。其作用是延缓油脂氧化酸败,保障产品货架期。
2. 铝残留量(GB 5009.182-2023)
针对含膨松剂的酥糖产品,限量标准≤100mg/kg。过量铝摄入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
五、检测技术方案
聚检通实验室采用三重四极杆液质联用仪(LC-MS/MS),对甜蜜素、安赛蜜等甜味剂实现0.01mg/kg的检出限。色素检测配备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AD),可同时分析17种着色剂。所有检测数据实时上传至客户专属平台,支持手机端查看原始图谱。
六、合规性建议
企业应建立原料索证制度,每批次原料需附第三方检测报告。生产过程中建议使用在线近红外光谱仪进行实时监控,聚检通可提供该设备的租赁服务。对于出口产品,需额外关注欧盟(EC)1333/2008、美国FDA等境外标准差异。
以上就是关于糖果制品添加剂及色素检测项目清单的全部内容了。聚检通作为国家级CMA认证机构,拥有5000㎡标准化实验室,配备200余台进口检测设备,可提供从检测方案定制到整改建议的一站式服务。实验室严格执行CNAS-CL01标准,确保检测数据精准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