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浆料质量直接影响成品纸的性能与生产成本。纤维长度、白度及灰分是评价浆料品质的核心指标,其检测的规范性与准确性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建立可靠的检测流程?这些关键项目的检测有何具体规范?下面聚检通小编将为大家介绍一下,帮助您做出明智的选择。
一、纤维长度检测方法与控制标准
纤维长度直接影响纸张的撕裂度、抗张强度和匀度。长度分布需合理,过长易絮聚,过短则强度不足。
1. 检测方法:普遍采用光学法(如偏振光或图像分析法)。取代表性浆样稀释至特定浓度,分散后通过专用设备(如纤维分析仪)进行测量。需确保纤维充分分散无重叠,测量样本量不低于5000根以保证统计显著性。
2. 数据处理:结果需同时报告重量平均长度和数均长度,并分析长度分布频率。双平均值的比值可有效反映纤维的长度分布均匀性。
3. 控制建议:阔叶木浆重量平均长度通常控制在0.8-1.2mm,针叶木浆在2.5-3.5mm。生产过程中需定期校准仪器,并对比不同批次原料的纤维形态数据以调整制浆工艺。
二、白度检测的规范化操作与影响因素
白度评价纸张的洁白程度,是文化用纸、高档包装纸的重要指标。检测一致性是关键。
1. 标准光源与几何条件:必须遵循ISO 2470或GB/T 8940系列标准。规定使用D65光源和457nm波长,采用45/0°或d/8°照明与观测几何条件。仪器需定期用标准白板校准。
2. 样品制备:纸页定量需严格符合标准规定(通常为~60g/m²),并在恒温恒湿条件下(23±1℃, 50±2%RH)处理至平衡。多层叠压测量以消除不透明度影响。
3. 干扰因素:荧光增白剂(FWA)会显著干扰读数。如需测量本色白度,应使用紫外截止滤光片。企业送检时需明确说明产品是否含FWA。
三、灰分含量检测的关键步骤与误差控制
灰分指纸浆完全燃烧后的残余物含量,主要来自填料和化学品残留,影响纸张的适印性、不透明度和燃烧性能。
1. 灼烧流程:称取1-2g绝干样品置于已恒重的坩埚中。先在525±25℃下炭化至无烟,再升至825±25℃灼烧至恒重(约4小时)。温度过高会导致碳酸盐分解或氯化物挥发,造成负误差。
2. 误差分析:恒重判定需连续两次称重差值小于0.0003g。关键是确保样品充分炭化后再放入高温炉,防止爆燃导致样品损失。对于高填料的浆料,可滴加乙酸镁溶液固定灰分,但需做空白试验校正。
3. 应用解读:新间纸灰分可低至5-8%,而某些涂布原纸可能超过25%。检测数据用于计算填料留存率,优化湿部化学品添加策略,降低原料成本。
以上就是关于造纸浆料纤维长度、白度及灰分检测规范的全部内容,聚检通实验室配备进口纤维分析仪、分光光度计及高温灼烧炉,依据国际标准提供精确、高效的检测服务,并可出具CNAS/CMA认可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