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塑性弹性体(TPE)在户外使用时面临紫外辐射与臭氧侵蚀的双重老化威胁。紫外/臭氧联合老化试验可高效模拟该工况,评估材料耐候性。那需关注哪些检测指标?如何依据结果改进材料配方?下面聚检通将介绍具体试验流程,帮助您做出明智的选择。
一、紫外/臭氧老化机理与关键影响因素
紫外波段中UV-A(315-400nm)与UV-B(280-315nm)是引发聚合物光氧老化的主要波段。紫外光子能量足以断裂TPE分子链中的C-H、C-C键,生成自由基引发链式反应。臭氧作为强氧化剂,优先攻击不饱和键生成臭氧化物并导致链断裂。两者协同作用时,紫外辐射会加速臭氧分解生成活性氧原子,使降解速率倍增。
材料成分直接影响老化抵抗力。SEBS基TPE因饱和主链结构耐紫外性优于SBS基产品;添加受阻胺光稳定剂(HALS)和紫外吸收剂(如苯并三唑类)可延缓黄变;抗氧剂(如亚磷酸酯)能抑制臭氧引发的氧化反应。试样厚度低于1mm时会出现透射老化,需根据实际应用选择样本规格。
二、检测核心指标与失效判据
老化后需测试力学性能保留率:拉伸强度下降>30%或断裂伸长率损失>50%通常判定为失效。色差ΔE>3.0表明明显外观劣化,可用分光测色仪量化。表面裂纹评估采用ISO 4628-4标准分级,≥3级视为不可接受。
化学结构变化通过FTIR分析,重点关注羰基指数(1710cm⁻¹处吸收峰)和羟基指数(3450cm⁻¹)的增长趋势。聚检通实验室曾检测某车企TPE密封条,老化后羰基指数从0.12升至0.58,对应拉伸强度下降42%,确认为配方中紫外吸收剂含量不足。
三、紫外/臭氧试验设备与标准条件
设备需满足ASTM G154(紫外循环)与ASTM G518(臭氧暴露)的联动要求。紫外辐照度控制在0.77W/m²@340nm,黑板温度60±3℃,冷凝周期4小时紫外/4小时凝露。臭氧浓度选择50±5pphm模拟工业污染环境或25±5pphm模拟普通户外环境。
建议采用循环顺序:先紫外暴露4小时引发光降解,再臭氧暴露4小时强化氧化,循环总数通常为15-30次(对应加速老化360-720小时)。聚检通设备支持实时监测臭氧浓度与紫外辐照度,偏差超过±10%即自动校准。
四、样品制备与测试流程规范
试样尺寸应符合GB/T 1040.2拉伸样条(1A型)与60mm×40mm色板规格。每组至少准备5个平行样本。预处理需在23℃/50%RH环境调节48小时。
测试流程:
1. 初始性能测试(力学/色度/FTIR基线数据)
2. 样本以45°角倾斜放置于试验箱,避免相互遮挡
3. 每24小时停机取样,清洁表面后评估中间数据
4. 周期结束后测量最终性能,计算变化率
异常数据处理:当个别样本数据偏离组平均值±20%时,应检查是否存在安装应力或表面污染,并补充试验样本。
五、结果分析与改进建议
数据应呈现性能衰减曲线而非单点值。例如聚检通某次检测显示TPE样品在18周期后断裂伸长率急剧下降,对应FTIR显示羰基生成速率突变,表明防老化体系已耗尽。
改进方向包括:添加2%-3%的纳米氧化锌提升紫外屏蔽效率;采用分子量>2000的HALS增强持久性;对于动态使用部件,建议添加微量石蜡形成表面保护膜。通过检测-分析-改进闭环,某家电企业将TPE外壳耐候寿命从1年提升至4年。
以上就是关于热塑性弹性体紫外/臭氧老化试验的全部内容,聚检通配备Q-Lab认证试验箱与CMA资质,可出具符合ISO/IEC 17025标准的检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