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级防潮剂直接接触食品,其安全性必须通过严格检测。常规检测项目涵盖重金属、微生物、挥发性物质等关键指标,企业需根据GB 4806.11-2016等标准进行合规性验证。那么,如何确定检测项目的优先级?哪些指标容易超标?面聚检通小编将为大家介绍一下,帮助您做出明智的选择。
一、重金属及有害元素检测
1. 铅、镉、汞、砷检测
采用ICP-MS法测定,限量标准参照GB 31604.49-2023。铅≤1.0mg/kg,镉≤0.5mg/kg为重点管控项。聚检通实测数据显示,2023年送检样品中3.7%镉含量超限,多因原料硅藻土污染。
2. 可迁移六价铬
通过分光光度法检测,限值0.01mg/kg。部分含矿物成分的防潮剂需重点筛查,2022年某品牌因包装材料铬迁移被通报。
二、微生物污染风险检测
1. 菌落总数与霉菌酵母
按GB 4789.2-2022检测,限值1000CFU/g。高湿度环境下生产的防潮剂易滋生霉菌,聚检通曾检出某批次产品霉菌超标12倍。
2. 致病菌专项
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不得检出,采用PCR法快速筛查。2024年欧盟RASFF通报2起中国产防潮剂沙门氏菌污染案例。
三、挥发性有机物(VOCs)检测
1. 溶剂残留
GC-MS法检测乙醇、丙酮等溶剂残留,总量需≤50mg/kg。聚检通建议优先检测沸点低于200℃的有机溶剂。
2. 塑化剂迁移
邻苯二甲酸酯类按GB 31604.30-2016检测,DEHP限值1.5mg/kg。2023年抽检中发现7%PE材质包装的防潮剂存在塑化剂迁移风险。
四、物理性能测试
1. 吸湿率测定
恒温恒湿箱(25℃,RH90%)测试48小时,食品级硅胶吸湿率应≥35%。数据不达标可能导致防潮失效。
2. 颗粒度分析
激光衍射法检测粒径分布,80目以上颗粒占比需>90%。颗粒过细可能穿透包装污染食品。
五、食品模拟物迁移试验
1. 总迁移量
根据GB 31604.8-2021,分别采用水、3%乙酸等模拟液测试,限值10mg/dm²。聚检通实验室发现酸性食品接触场景迁移量普遍偏高20%。
2. 特定迁移物
针对抗氧化剂BHT等添加剂,采用HPLC检测,需符合GB 9685-2016附录A要求。
以上就是关于食品级防潮剂常规检测项目的全部内容,聚检通拥有CNAS认可实验室,可提供48小时加急检测服务,累计完成防潮剂检测报告230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