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玻璃生产、加工及工程应用中,无损检测(NDT)是确保产品质量与安全性的关键技术。聚检通第三方检测机构凭借先进设备与专业技术,为玻璃制品提供全流程无损检测服务,保障客户产品符合国内外标准。本文将系统解析玻璃无损检测的主流方法及相关标准规范。
一、玻璃无损检测核心方法
玻璃无损检测的核心目标是在不破坏样品的前提下,检测内部缺陷、结构均匀性及性能指标。以下是六种主流技术:
1. 超声波检测法
原理:通过超声波在玻璃内部的传播与反射,分析波形变化以判断缺陷。
操作步骤:
在玻璃表面耦合耦合剂(如甘油),使用探头发射超声波;
接收反射波,通过时域或频域分析判断裂纹、气泡、分层等缺陷的位置与大小。
适用场景:厚玻璃、夹层玻璃、中空玻璃的内部缺陷检测。
优势:检测深度大(可达数米),对体积型缺陷敏感。
2. X 射线检测法
原理:利用 X 射线穿透玻璃时的衰减差异,通过成像判断内部结构。
操作步骤:
将玻璃置于 X 射线源与探测器之间,曝光后生成二维或三维图像;
分析图像中灰度差异,识别气泡、结石、夹杂物等。
适用场景:平板玻璃、光学玻璃的微观缺陷检测。
标准依据:GB/T 18144-2020《玻璃应力测试方法》中提及 X 射线用于应力分布分析。
3. 红外热成像检测法
原理:缺陷区域与正常区域的热传导率不同,通过红外相机捕捉温差成像。
操作步骤:
对玻璃表面施加均匀热源(如卤素灯),或利用环境温差;
记录热扩散过程,缺陷区域会呈现异常热斑或冷斑。
适用场景:钢化玻璃的应力集中检测、中空玻璃的密封失效检测。
4. 视觉检测法
原理:通过高清摄像头或人工目检,识别玻璃表面及近表面缺陷。
操作要点:
控制光照条件(如暗场照明、多角度光源),放大瑕疵对比度;
检测内容包括划痕、斑点、边缘崩缺、光学畸变等。
适用场景:汽车玻璃、建筑玻璃的表面质量抽检。
效率优化:结合 AI 算法可实现高速在线检测,误检率低于 0.5%。
5. 声波共振检测法
原理:玻璃的固有频率与其结构完整性相关,通过激振后分析频率响应。
操作步骤:
用激振器或敲击产生声波,传感器采集振动信号;
对比健康玻璃与缺陷玻璃的频谱差异,判断裂纹或粘结不良。
典型应用:光伏玻璃组件的层压质量检测、玻璃幕墙的粘结强度评估。
6. 激光全息检测法
原理:利用激光干涉原理,检测玻璃在载荷下的微小形变。
操作流程:
对玻璃施加轻微压力(如真空吸附),激光照射后生成干涉条纹;
条纹畸变处即为缺陷位置,可量化形变程度。
技术优势:可检测亚毫米级缺陷,适用于高精度光学玻璃检测。
二、玻璃无损检测标准规范
国内外针对玻璃检测制定了严格标准,以下为核心规范要点:
1. 中国国家标准(GB)
GB/T 11614-2020《平板玻璃》:规定了外观质量(气泡、夹杂物)、厚度偏差、光学性能的检测方法。
GB 15763.2-2005《建筑用安全玻璃 第 2 部分:钢化玻璃》:要求检测碎片状态、表面应力,推荐使用偏振光法测应力。
GB/T 30024-2013《玻璃表面污垢检测方法》:涉及视觉检测与接触角测量法。
2. 国际标准(ISO/ASTM)
ISO 12543-5:2008《光学与光子学 玻璃元件》:规定了光学玻璃的内部缺陷(气泡、条纹)分级标准。
ASTM C1048-21《热处理平板玻璃标准规范》:要求用红外热成像法检测钢化玻璃的 “自爆点” 硫化镍缺陷。
EN 12150-1:2015《建筑用钢化玻璃》:强调声波共振法用于批量生产检测。
3. 标准应用要点
抽样规则:多数标准要求按批次抽样,如每 1000 片抽 5 片,缺陷率超 1% 需全检。
环境条件:检测需在 23±2℃、湿度 50±5% 的恒温恒湿环境下进行,避免温湿度对结果干扰。
三、检测方法选择与行业趋势
不同检测方法各有优劣,实际应用中需结合玻璃类型、缺陷类型、生产场景综合选择:
在线检测:优先选视觉检测(高速)+ 超声波检测(内部缺陷);
成品抽检:X 射线与红外热成像结合,可覆盖微观缺陷与应力分析;
高端光学玻璃:激光全息与声波共振法可实现高精度量化检测。
行业趋势:随着 AI 与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化检测系统逐渐普及,例如聚检通采用的 AI 视觉检测平台,可将检测效率提升 3 倍,漏检率降至 0.1% 以下。
以上就是关于玻璃无损检测方法及标准规范的全部内容。聚检通作为专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配备超声波探伤仪、X 射线衍射仪、红外热像仪等高端设备,累计服务超 500 家玻璃企业,提供从原料到成品的全生命周期检测解决方案,助力客户严把质量关。